平行线的性质说课课件
(三),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也可由学生作小 结。
(四),布置作业: 习题5.3 : 2、3、4。
七、板书设计
角的关系
平行线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谢 谢!
谢谢观赏
2,如图AB∥CD,AD∥BC,如 果∠B=500,那么∠D多少度?
3,根据如图,请在括号中填写理由:
①∵∠B=∠3 ∴AB∥CE ( ) ②∵AB∥CE ∴∠A=∠2 ( ) ③∵AB∥CE ∴∠B+∠BCE=1800 ( ) ④∵∠A=∠2 ∴AB∥CE ( )
开放题:
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如图: AB∥CD,要 想得出∠1= ∠2,还需添 加什么条件?
探究题:
①如图甲,已知AB∥CD, 那么∠1+∠2+∠3等于多 少度?试加以说明。
②当已知条件不变时而图形 变为乙时,结论改变了吗?
③图丙中的∠1+∠2+∠3 +∠4是多少度?
④又如图丁所示∠1+∠2+ ∠3+…+∠n的和又是多少 度?你能说出规律吗?
分析时我采用的是从问题入手:
求∠4 求∠5
a∥b
∠1=∠2
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题的推理方法,逐渐提
高他们的推理能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 程。
5,练习:
趣味练习:寓教于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知识 来源于实践。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在两 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 行驶,那么这两次转变的角度可以 是( )
A 先右转800,再左1000。 B 先左转800,再右转800。
C 先左转800,再左转1000。 D 先右转800, 再右800。
巩固练习:紧扣基础,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1,如图直线a∥b,∠1=540, 那么∠2、∠3、∠4各是多少 度?
1,分组探究
让同学利用手中的方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 两条线作直线,再随意画一条直线与这两条平行 线相交,并标注一些角。如图:
小组活动
1小组:
2小组:
3小组:
度量这些角并填表: 再任意画一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还有其它方
截线同样度量并计 法吗?
算各角的度数。表
达猜想如何?
例如:
各对角的度数 有什么关系?写出 猜想:两平行线被 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_、内错角 _、同旁内角_。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三节: 平行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平行线 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定理,这些知 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 份内容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后续内容 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的
1、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形成几何 意识,提高推理能力。
3,思考: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 道理吗?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本活动设计的意图: 说理、推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教学
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先有意识地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填写 推导出的结论,填出得出结论的理由,这样安排也是循序 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从而能逐步进行简单的推理。
4,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我精心选择了两个例子:
例1,贴近实际,学以致用,使 学生体会到有关平行线的知识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增加了他们 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2,是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 合应用也是为突破难点所安排的。
例1:如图是一块梯 形铁片的残余部分, 量得∠A=100°、 ∠B=115°,梯形 另外两个角是多少 度?
先由教师引导提问:
1,由梯形定义能得出哪两条线段平行?(AB∥CD)
2,由平行线的性质能得出什么结论?(∠A+∠D= 180°∠B+∠C=180°)
再由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表达,初次计算格 式不一定很完整,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
例2,如图,∠1 =500、∠2=500、 ∠3=1000,求∠4 的度数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 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三个 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性质,使学 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理解平行线性质是十分重要的,也达
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2,讨论:
﹙突破本节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前面所学的判定定理 有什么不同?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举手表达结论﹚
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3、体会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三,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区别。 2、几何分析能力的培养,推理表达
能力的形成。
教学关键:从平行线判定方法入手,通过学 生的逆向思维进行迁移。
四,学法、教法
探究法 直观教学法 主体互动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教学课件、 三角板、量角器、 剪刀、方格纸片。
六、教学过程
㈠,回顾交流,引入新课。
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 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从而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㈡,攻破重点、难点
该部分是本节的教学主体部分,我设计 了5个师生互动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