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_乔永强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_乔永强

第3卷 第3期2004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 No.3Sep. 2004

收稿日期:2004203211

第一作者:乔永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电话:010262391428 Email:qiaoyongqiang@bjfu.edu.cn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乔永强1,陈元欣2,周 曦1(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1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摘要:该文论证了目前从园林布局、空间结构、“一池三山”、“效法自然”以及玄学思想等角度说明“中国园林体现了道家思想”这一说法在立论上的不足,认为论据的缺陷在于无法把道家思想落实在园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之上。通过道家思想在山水审美方面与其他思想的区别,文章指出了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是通过园林山水的象征尺度,

以及植物选用的象征意象等内容来体现的;并认为虽然中国园林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但不能从总体上将中国园林从思想的角度概括为道家思想的体现。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思想中图分类号:TU20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116(2004)20320013204

ChineseGardeningandtheTaoistThinkingQiaoYongqiang1,ChenYuanxin2,ZhouXi111SchoolofLandscapeArchitecture,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100083,P.R.China;21BeijingGeneralMunicipalEngineering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100045,P.R.China

Abstract: Viewedfromtheoverallarrangement,spacestructure,modeof“onepondandthreehills”,“imi2tatingthenature”,andmetaphysicalideologyinChinesegardening,thepaperdemonstratesthedeficiencyoftheviewpointthat“ChinesegardeningreflectstheTaoistthinking”.ThelimitationoftheaboveviewpointisthatitisdifficulttoputtheTaoistthinkingintotheconcreteformsandcontentofChinesegardening.Throughdistin2guishingtheTaoistnaturalaesthetictastefromothers’,thepaperpointsoutthattheTaoistwayofthinkingisreflectedingardendesigningthroughthesymbolicmeasures,therepresentativemeaningsofplants,etc.ItstressesthatalthouthChinesegardeninghasTaoistelementsinit,itisgroundlesstogeneralizethatChinesegardeningreflectstheTaoistthinking.TheformationofsuchageneralizationstemsfromtheanalogyexistinginChineseandforeignculturaltraditionsandsomemisunderstandingandmisuseofrelatedwesternresearchtheo2ries.Keywords: Chinese;classicgardening;theTaoistthinking

“中国园林体现了道家思想”,这不仅是中国园林史学界的一个常见说法,一些西方的中国园林研究者也这么认为。张家冀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指出:“传统的造园艺术精神……追求的是通达宇宙空间的道”[1]。玛丽安娜・鲍谢蒂在《中国园林》一书中也提到:“从人与自然这一哲学母题分析,中国园林文化的哲学灵魂无疑是老庄之道”[2]。从历史上来看,无人能够否认道家思想对文人的巨大影响以及文人与园林的密切关系,然而,并不能由此就认为园林本身也体现了道家思想。仔细推敲目前证明中国园林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各种理由,

就可以发现其论据中的不足之处。

一、自然式布局与道家思想 查尔斯・莫尔在《风景》一书中,拿规则式中国官式建筑比附儒家思想,用自然式中国园林比附道家思想[3]。但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源自于对自然景色的转移摹写,并非来自于道家思想。按照目前史学界的一般看法,由道家思想而引发的山水审美意识源自于魏晋时代[4]。而具有自然式布局特征的人工山水园林在汉代就已有记载,如《西京杂记》中所载的兔园,以及《后汉书・梁统列传》中梁冀所造的园林。所以,自然式布局风格并不能作为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的有力证据。二、园林的空间结构与道家思想 张家冀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来说明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即通过园林空间的流动性、变化性,实现与无限自然空间的贯通,以此追求通达宇宙的道。且不说实体意义上的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联系起来是否就等于通达了老庄之“道”,就园林创作过程本身而言,空间的处理技巧与道家思想是没有关系的。在园林设计的经典书籍《园冶》,以及《一家言》等园林设计的有关书籍中,都没有将空间的过渡承转技巧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所谓空间之开合、过渡,以及虚实转换,其实是古人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并非是道家思想所独有。作者将空间处理手法同道家思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附会园林,不符合园林自身形成过程中的发展逻辑。三、“一池三山”与道家思想 吴隽宇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园林》一文中,以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山水结构来说明道家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5]。事实上作者是混淆了道家思想与道教、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所谓道家思想,其实是指以老庄尤其是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其哲学要旨在于追求精神的自由。而道教乃是秦汉时期神仙思想与民间巫术的混合体,虽奉老子为始祖,但其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与成仙得道。这与道家思想南辕北辙,相去千里。以秦代的兰池宫为例,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山水结构其实源自于祈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并非是源于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四、“道法自然”、“效法自然”与道家思想 玛丽安娜・鲍谢蒂在《中国园林》一书中,将“道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的证据。但是作者误会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本来含义,她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道法自然,将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含义理解为目前人们所称的“大自然”。在《老子》中,自然主要是指自己如此之意[6]。在这一层含义上,道法自然与园林创作是没有关系的。魏晋之后,自然才逐渐具有了现代“大自然”一词的含义,玛丽安娜・鲍谢蒂正是在这一含义的基础上,将园林营造过程中对自然景色的摹写转移理解为道法自然。作者虽言道法自然,实乃效法自然之意。玛丽安娜・鲍谢蒂以道法自然来说明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

其实同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以效法自然来说明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在意思上是一样的。在以效法自然来说明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人们将效法自然的重点落实在了效法行为上,落实在了园林营造过程中“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之中吸取灵感”的层面上。但在道家思想中,以《庄子》和《世说新语》为例,道家效法自然的核心在于追求精神自由,在于人格的成就。通过庄子所谓的“物化”,以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

将人格与人生境界升华融化到超越当时社会上人格与人生境界评判标准的自然之大美中,是“效法自然”的主要内涵。综上所述,道家思想中效法自然的核心其实在于效法自然的目的和结果,并不在于效法行为本身。因此,园林中所言的“效法自然”与道家思想中的“效法自然”并不是一回事。

五、玄学思想与园林的思想内涵 另外一种说明中国园林反映道家思想的理由是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想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在魏晋时代,玄学思想对士人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人伦鉴识,即人格审美。这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表现得最清楚。一方面他们以标新立异的言语,以及藐视等级、破坏礼教规则的行为来完成人格美的创造;另一方面,他们以隐逸为美德,寄情于山水,寄情于园林。但由隐逸和崇尚自然的人生观就推导出园林反映道家思想,其实是混淆了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生活观念与人们的行为对象之间的区别。拿阮籍、嵇康等人而言,

在他们人格实现的过程中,不但寄情于园林,寄情于自然,更能体现他们玄学人生的是他们打铁和祭奠邻家女子的怪诞行为。按照隐逸思想人们喜欢在园林中活动,由此园林也反映道家思想内涵的思维逻辑,岂不是自然山水和打铁行为也有了道家的思想内涵?事实上自然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思想内涵,打铁行为更没有什么思想内涵。在游于园林的行为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上,士人通过在园林中的清谈行为,

不关世事的弄风吟月行为,把自己同当时的权贵们将园林作为权谋场所,或者为了进行下一次权谋活动而将其作为休息放松场所,在园林的使用目的上区别开来。士人在园林使用过程中,道家思想的体现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使用目的和行为方式来体现

41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 的,并不一定是园林的形式内容和思想内涵。综上所述,这几个证明过程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把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审美观念落实到园林创作的具体内容上。六、道家思想与其他思想在山水观念方面的区别 正如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到的,中国园林在形成的过程中,不仅道家思想,儒家、佛家和神仙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7]。因此,要讲清楚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的关系,就必须将园林在形式和内容中的道家思想特征与其他儒家、佛家的思想特征区别开来。(一)山水思想中道家思想与魏晋之前其他思想的区别许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精彩的文字论述了魏晋之前与魏晋时代人们山水思想的不同。魏晋之前,古人的山水思想主要是“兴”与“比”的关系。在《诗经》中,草、木、鸟、兽是诗人感情中悲欢离合的象征;在《离骚》中,兰、蕙、芷、蘅和屈原的志洁行芳融合在了一起。到了孔子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他把具有儒家伦理价值的“仁”和“智”与山水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在魏晋之前,古人是通过引发自身情感的方式与自然山水发生关系的。“在此种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也只赋予自然以人格化,很少将自己加以自然化”[4]。但在魏晋时代,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士人中间,山水思想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庄子……的物化精神,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同时,魏晋之前,山水与人的情绪相融,不一定是出于以山水为美的对象,也不一定是为了满足美的需求。但到了魏晋时代,则主要是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着美的要求”[4]。从许复观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与魏晋之前的儒家等其他思想在山水思想方面的区别就在于审美目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角度的不同。(二)山水思想中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区别任小红在《禅与中国园林》中,以魏晋时代谢灵运的《山居赋》同唐代白居易的《草堂记》、王维的《辋川图》所描写的景色尺度相互对照,从山水的角度论述了山水思想中道家与佛家在山水审美方面的差异。指出了魏晋时代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山水审美情趣“倾向于以宏观的方式在无限的山水空间中极目游赏”,而在其后的唐宋时代,以禅学思想为主的山水审美情趣则是“倾向于以微观的方式近观静赏”[8]。其实,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不仅在山水的审美尺度上有所不同,它们的差异还进一步体现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思想根源上。《庄子》一书中,与山水思想比较接近的词应当是“游”。通过北冥鲲鹏在无限天地中自由翱翔的意象,藐姑射之山上神人吸风吮露、乘云气游于四海的意象,庄子以积极的心态立足于肯定生命,强调有限生命的无限自由与解放。谢灵运《山居赋》中的山水描写也可以说是这种追求精神解放、精神自由思想的一种延续。与此相对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