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手套、口罩、防护眼镜 和防护面罩。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 液、的操作时必须到手套,手部皮肤存在破 损或手套破损率较高的操作应 戴双层手套, 并进行必要的手卫生
进行正确的隔离
锐
1.挤压伤口
器
2.肥皂水 +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
伤
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消毒( 0.5% 碘酒、 75%酒精)
口罩常见错误使用方法
先解下带,后上带! 避免卫生
1846年奥地利医生塞麦尔维斯 因产科其中1个病区产褥热病死率率 异常增高达18%。强化漂白粉洗手后, 死亡率得到有效的遏制。1861年他 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因、概念及预 防》并提出手卫生的概念。1875年 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他的主张 才日益受到重视,奠定了近现代手 卫生的基础。
3.被污染的锐器:指被污染的、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 针、各种针具、各种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 管、用于固定义齿的暴露在外的金属丝等。 (血源性病原体职 业接触防护导则)
不论材质,只论风险!
血源性病原体皮肤黏膜暴露?
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皮肤或粘膜意 外地接触到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和某些 体液,并具有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普遍预防的理念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 的重要策略!
标准预防是措施!
是根据普遍预防的理念,医疗卫生机 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标准预防的组成
1. 佩戴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2.手卫生 3. 落实呼吸卫生礼仪 4. 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5.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 6. 进行环境控制:物品表面(含设备表面)、环境表面、地 面等 7. 纺织物的清洗和消毒:一用一洗,不在公共场所清点污衣 8. 安全注射:制度与流程、医疗器械规范处理
护理职业风险
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 一切不安全因素。
职业防护
是针对可能造成机 体 损 伤 的各 种 职 业性 有 害 性 因素 , 采 取有 效 措 施 ,以 避 免 职业 性 损 伤 的发 生 , 或将 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美国护理职业防护专业机构
1981 年,世界首次报道了医护人员因职业原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 HIV)。因此,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开始受到人们的 普遍关注。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OSHA 先后制定了许多职业防护 法规,例如普及型防护、抗肿瘤药物使用法规等。
手卫生控制标准
卫生手≤ 5CFU/cm2 外科手≤10CFU/cm2
血源性病原体?
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 体液中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 HBV、HCV 、 HIV、梅毒螺旋体、疟疾、 布鲁氏菌病等多种病原体。以前 4种最为 常见,危害最大。
如何避免皮肤黏膜暴露?
学习相关防护知识
内
外
夹
弓
大
立
“内 外 夹 攻 大 力 丸”
手卫生
? 洗手液先涂满双手再揉搓。 ? 正确洗手保证洗手效果,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 手消毒时,要按六步洗手法揉搓。 ?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 手卫生既是一项管理要求,也是一项技术操作。 ? 手卫生习惯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是一个医务 人员素质和水平的体现。
2005年《WHO手卫生指南》 2009年《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手卫生溯源
患者
医疗环境
手
医疗设备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 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有手卫生指征时优先选择 洗手,其次选择手消毒。
WHO手卫生的5个时刻:2前3后
口罩
1. 纱布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 口罩。
2.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
3. 防护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 传染病患者时。
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口罩分 内外2面(吸湿面、疏水面),上下2边!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的
4.包扎
处 理
5.报告—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 或预防服药,必要时评估) —心理 干预。
锐器伤防护
1.锐利物:能够造成刺透或撕破的废物。此类废物包括针、刀、 玻璃或塑料碎片。(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
2.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 ① 医用针头和缝合针。 ② 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和手术锯等。 ③ 载玻片、玻璃试管和玻璃安瓿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不仅限于血源性病原体:消毒剂、经空 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等。
如何减少锐器伤?
落实制度与流程
1.教育和培训: 具备意识,贯彻流程,落实措施。 2.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操作。 (系统工程) 3.禁止回套针帽,必须回套时应借助血管钳等器 具,或单手覆帽。拆针头有辅助工具。
摘自《临床护士职业防护》 徐筱萍 2010
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
1. 生物性损伤 2. 锐器伤 3. 化疗药物损伤 4. 负重伤
摘自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 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医务人员操作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 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置。
普遍预防是理念!
普遍预防的理念:即患者的血液、体液、 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 性因子,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均需进行标准 预防。
20世纪 90 年代初期,美国等国家建立了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 统,制定了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已达到对职业暴露的控制 与管理。
2001 年,美国通过了针刺伤安全及防护法案,从法律的高度保护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另外, AAOHN 也致力于护士的职业安全与 健康。
美国 CDC 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及型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是指从业人 员由 于 职 业 关 系而 暴 露 在 有 害因素 中 ,从 而有 可 能 损 害 健康 或 危 及 生 命的一种状态。
护理职业暴 露: 是指护士在
从事诊疗、护理 活动过程中,接 触有毒、有害物 质或病原微生物, 以及受到心理社 会等因素影响而
损害健康或危及 生命的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