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
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
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
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思想。
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
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
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
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
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
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阿林杨格在斯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迂回生产”和“社会收益递增”的概念。
他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产的迂回程度的加强和新行业的出现。
产业间的分工使得迂回生产链被加长也使得市场规模扩大,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这形成了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与自我演进的报酬递增机制。
这种报酬递增机制有俩种:一是某一厂商的专业化生产而导致的生产费用节约;二是产业间分工形成社会分工的网络性。
再加上供求的交互作用使得产业间分工扩大时报酬互补,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呈现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以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和杨格继承并发展斯密所提出的“迂回生产”、“分工”理论大大促进的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并以此形成了俩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个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杨格为代表的“结构主义”。
新古典主义沿袭了外部经济的思想,把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结合起来将报酬递增纳入一般均衡框架并提出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把知识看成一种投入要素;技术是研究与开发内生驱动的结果,人力资本是家庭和教育部门的产品;从而将知识内剩余经济系统之中,同时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使得投资的社会报酬率高于私人报酬率。
即知识有递增的报酬率。
知识的报酬递增抵消了其他物质要素的报酬递增使得整个要素的投入产生了报酬递增。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罗默和卢卡斯的思想之中。
罗默把知识创造看作成为投资的副产品借此考察报酬递增和内生增长的关系,通过知识生产的收益递减和知识的外部性,保证了产出生产的收益递增,经济的均衡增长。
卢卡斯提出了卢卡斯模型,他认为全社会的收益时由人力资本溢出而形成的。
通过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和在生产生活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和知识形成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具备“外部效应”,这些外部效应可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经济产生收益递增。
结构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杨格的分工理论和积累、自我演进的思想。
结构主义认为由于经济系统中时间可逆,多重因果循环及非均衡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对于报酬递增的研究应该使用非均衡和非线性的方法。
这一理论以卡尔多和阿瑟思想为代表。
卡尔多提出了报酬递增的结构分析,认为经济现实是报酬递增而不是报酬递减或者不变,每个部门每个产业甚至在报酬递增程度上的差异使得经济体不存在趋向均衡的内在趋势,经济状态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不可预测因此经济分析必须要引入历史和时间。
贝恩阿瑟把数学的概率理论加入到报酬递增的研究之中。
他认为报酬递增支撑了经济系统的运行。
在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经济系统具有多重均衡存在的可能性,报酬递增导致的结果与历史事件有关,这种事件是随机的一旦选中某种结果就会步入这种路径并锁定在这个路径之中,加上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效应使得结果被放大,结果导致优等更优,劣等更劣。
穷国越穷,富国越富得到了某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报酬递增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报酬递增理论的验证
经济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运用了大量的经济数据验证了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
Davis和Weinstein(1993)通过对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和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通过得出产出需求弹性为1.6的结论证明了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
Paul和siegel(1999)使用1979到1989美国工业面板数据证实了美国工业生产普遍规模经济。
Head和Ries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俩个国家都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二)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现状
以外部性为中心报酬递增研究。
在外部性为源泉的报酬递增研究中,包括知识,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本,干中学以及学校教育因素所具备的溢出效应导致了报酬递增的形成。
总的来说,此类文献还是沿着新古典主义的“外部经济”思路,
强调外部性的溢出效应导致报酬递增的形成。
以分工为核心的报酬递增研究。
此类文献包括俩种,一类是建立在梳理报酬递增理论发展的线索上,另一类是通过运用分工演进的原理来解释报酬递增的源泉。
这俩类文献的实质还是在于分工演进,认为分工演进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是报酬递增的源泉。
把分工和外部性相结合的报酬递增研究。
此类文献把研究报酬递增的传统的俩条思路想结合,同时强调分工与知识等外溢效应对报酬递增的共同影响作用。
报酬递增理论在网络经济学中的体现
网络经济是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资源的经济形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网络经济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改变了传统经济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能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把竞争方式由“公司竞争”转向“集团竞争”由“资本的竞争”转向“知识和信息的竞争”。
网络经济下的报酬递增理论主要体现了结构主义的专业化分工思想。
首先,网络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高度分工化,生产者的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二专业化的分工降低了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降低了企业的总成本使得网络经济具备报酬递增。
除了专业化分工因素以外,网络经济的报酬递增因素还包括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以及网络经济本身特有的学习效应和网络效应的特征。
网络经济的高度分工使得生产者可以集中使用机器设备和生产原料,降低机器的投入和维修成本提高原料和设备的使用效率。
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因为经验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而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了报酬递增。
而网络经济的网络效应是一个产品的使用人数更多,该产品对用户的价值也就越高,又可以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该产品从而使得该产品的价值更高,由此带来递增的规模报酬。
通过间接网络效应,用户的数量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厂商为其提供互补品,从而使现有的购买者获得更大的价值,这同样可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
总结
布莱恩阿瑟在《经济中的正反馈》一文中借用工程学的正反馈的概念阐述经济学中的等物即报酬递增,运用大量的实例加以解说不仅有力的证明了报酬递增是经济世界的常态而且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某些相同的规律,从而在我们的认识经济世界的框架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
揭示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同的,网络经济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网络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对于网络经济学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 南开经济研究,1998
[2] 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二)[J]. 南开经济研究,1999
[3] 姚佐文.网络经济中的收益递增因素及其对竞争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
[4] 黄宗捷.关于网络经济增长特征问题的讨论[J].程度信息工程学院报,2001
[5] 张寅鹏.网络经济的报酬递增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6] 谢芳.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
[7] 魏婕,任保平.西方经济学报酬递增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