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记忆策略研究苏慕晴陆航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江西,南昌)【摘要】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在同等干扰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并在比较二者所受干扰效应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提高其记忆正确率的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上,低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比高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更容易受到记忆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内隐记忆则效应不明显;(2)在同等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中,外显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比内隐记忆受到时间间隔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但二者在分心任务上却显示出完全相反的干扰效应;(3)对于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这两种干扰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记忆任务中都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在某些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并且被试面对不同的记忆任务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记忆策略,以便针对性地提高记忆正确率。
【关键词】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时间间隔分心任务1前言工作记忆,亦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工作记忆具有意识性,在工作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
工作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7土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工作记忆的组块理论。
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并有后继者提出应该把记忆组块广度依据不同的编码加工方式分为不同类型,现行较为公认的分类方式为把工作记忆广度分为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及空间工作记忆广度。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来划分的。
其中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又叫无意识记忆。
而外显记忆是指在个体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的意识之内,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记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自被提出以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但它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
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即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ED),也是当前在大量记忆实验中常被应用的一种研究范式。
关于记忆广度的本质,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它是对于当前可操作记忆内容的表征限度的假说,并有诸多长时记忆的实验显示出了工作记忆广度与再认成绩的高相关。
近年来,国内涉及工作记忆广度与内隐、外显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刘万伦(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普遍接近同一水平(8.5-9),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与智力水平无显著高相关。
陈辉(1998)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与所用材料密切相关。
张武田等(1990)的研究发现汉字的笔画复杂性对工作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
刘永芳等(2000)的研究指出形象熟悉性和范例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工作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郭秀艳等(2004)的研究显示外显记忆里影响错误再认的主要因素为材料关联性、时间间隔及学习程度。
黄希庭等(1999)的研究显示不同记忆材料的任务在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中存在显差异。
杨治良等(2006)发现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之间的交互影响,郭秀艳等(2001)认为测验情境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相同,并指出两者可能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综上述及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人在内隐、外显两种记忆任务中的正确率是否在不同的记忆影响因素间存在显著及怎样的差异这一问题,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
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对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其记忆正确率并讨论了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如何提高其正确率的记忆策略。
2研究方法2.1 被试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196名(男生62名,女生134名),年龄20-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为自愿参加。
2.2 材料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采用Baddeley编制的阅读广度任务测试,用于将被试区分为高、低言语工作记忆组。
正式实验组的材料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部分。
学习材料为王权红(2006)编制的模糊字再认及辨认表,共680个汉字(其中40个用于练习实验),且均为中、低频汉字;所选汉字在笔画、拼音、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然后随机均分为8组(除去用于练习的40个汉字),每组为80个汉字,把其中4组汉字作为外显组学习集,余下4组作为内隐组学习集。
测试材料分为内隐组和外显组两组,每个组别的词汇均为60个(内隐组测试材料均以原对应学习材料的等质形近字为关键诱饵,外显组材料词汇有45个来自原对应学习材料而另外15个为等质干扰汉字),其中内隐组用的是模糊字辨认材料,外显组用的是实体字再认材料。
分心任务为普通4则混合运算(六列式一个计算式),计算负荷的范围控制在30—300之间(心算),一次分心任务为12个计算式。
2.3 实验设计采用2×2×4×2混合设计。
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分为两个水平: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和高言语工作记忆广度。
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分心任务负荷的有无,有两个水平:有和无。
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间隔时间,分为0、0.5、1和2小时共四个水平;自变量4(被试间变量)为记忆任务类别,两个水平: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
因变量为准确记忆率,其计算公式为:(被正确识别的项目总数/测试材料中的项目总数)×100% 。
2.4 实验程序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部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
不同实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的指导语相同,学习阶段的指导语为:“ 下面将做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
首先将呈现一组汉字(80个),总共呈现4组。
注意每组词只呈现1遍,请努力记住它们。
每次呈现完一组后,会让你适当休息2分钟,待系统提示可以继续试验时再按下Q 键开始学习下一组,过程中不必紧张!”词组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
一个序列学习完毕后休息2分钟,然后进人下一个序列,直到所有序列全部学习完。
学习阶段结束后,安排被试进入测试阶段。
测试可安排被试在0、0.5、1和2小时后进行,进行前在不同学习序列对应的测试前安排有无分心任务。
不同实验组的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不同,外显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再认测验。
如果你认为下面呈现的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是‘旧的’,请按‘f ’键;如果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即是‘新的’,请按‘j ’键。
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但千万不要少按或多按!”测验材料中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不限,被试完成反应后再立即呈现下一组。
内隐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模糊字辨认测验。
请把你看到的模糊字认为对应的具体汉字写在模糊字的下方的空格上(已经选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
”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给被试安排相应的放松活动,以尽量防止复述和回忆。
同一实验组(同为外显或内隐实验组)的每个被试共进行四次测验,所使用的测验材料和指导语相同。
3 结果与分析3.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比较由于有22名被试中途退出实验,经过不可用数据排查最终得到171名被试的有效数据,数据值概况如表1。
表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间隔时间(h )高言语记忆广度 低言语记忆广度 内隐组 外显组 内隐组 外显组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有分心任务 无分心任务 00.78 0.83 0.81 0.82 0.81 0.80 0.79 0.82 0.50.65 0.69 0.58 0.61 0.66 0.67 0.55 0.54 10.34 0.41 0.26 0.24 0.32 0.40 0.17 0.21 2 0.29 0.36 0.22 0.25 0.29 0.35 0.14 0.16整体均值比较的结果表明: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P<0.05);不同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差异不明显(P>0.05)。
以时间间隔分为四个水平,分别对各组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与内隐测验成绩均和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时间间隔为0.5小时、1小时及2小时的各个水平上,言语记忆广度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主效应显著(P<0.05),而内隐测验成绩上的主效应依然不显著(P>0.05)。
以有无分心任务作为两个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同等言语记忆广度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在除了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情况外均明显比外显测验的成绩要好(P<0.01),而其它比较结果与整体均值的分析结果相同。
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言语记忆广度的高低对被试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显著,而对内隐测验成绩的影响不明显;时间间隔可能与言语记忆广度在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且不排除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间隔存在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3.2 对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的复杂效应的分析3.2.1 各因子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作用对不同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组的外显成绩进行2×2×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88)=17.26(P<0.01);时间间隔的长短与外显测验的正确率呈显著负相关。
言语记忆广度主效应显著, F(1,84)=29.58(P<0.01);高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的外显测验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与均值比较的结果相一致)。
分心任务主效应不显著, F(1,88)=1.03(P>0.05),说明其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可能不明显。
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2。
变异来源 df MS F言语记忆广度 1 33.62 29.58**时间间隔 3 189.43 17.26**分心任务 1 12.74 1.03 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 3 4.68 14.08** 时间间隔×分心任务 3 233.80 4.01* 言语记忆广度×分心任务 1 94.57 0.92 注: ** P<0.01,*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