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_黄桂婵

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_黄桂婵

第34卷农业现代化研究我国传统城镇化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讨黄桂婵,胡卫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得到了国家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术界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然后从经济规律和现实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观点;其后从数据角度对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75(2013)06-0672-04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Path of Urbanizationand Development New Path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HUANG Gui-chan,HU Wei-dong(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ning,Guangxi 530003,China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by The State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which is a hot academic research today,therefore,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i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background,and the connot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n from the economic rule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discusses the point of view which is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finally sugges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above.Key words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paths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助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放宽户籍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地位特殊、位置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中共十八大刚刚结束后的不到1个月时间里,李克强就城镇化发展问题,四次高密度的发表意见,已经引起全球高度关注。

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主要体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旧型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新型城镇化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

四是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

五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做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都要立足于让人完成城镇化。

1经济规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1是顺应世界普遍规律,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项目来源:2013年广西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路径探索”(编号:DSBD13ZD027);2013年南宁市社科联资助研究项目“南宁市城市移民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黄桂婵(1961-),女,广西扶绥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编审,研究领域编辑学、教育学、经济学;胡卫东(1968-),男,河北临西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3-09-08,修回日期:2013-09-29第34卷第6期2013年11月Vol.34No.6Nov .2013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第6期表1我国城镇化率区域对比(单位:%)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1东部地区52.8454.1254.3955.8956.6660.75中部地区36.5438.0039.1340.9242.2645.48西部地区34.5635.7236.9638.3239.4242.99东北地区51.1555.5555.8156.6956.8858.74西部-东部-18.28-18.40-17.43-17.57-17.24-17.76注: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年份)计算整理。

以下同。

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1]。

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

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1.2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我国城镇化依然滞后,为了解决旧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亟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首先,继续保持一定的城镇化速度,是尽快改变城镇化滞后状态的需要。

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城镇化水平都是滞后的。

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需要。

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利于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由于半城镇化造成了我国数量庞大农业转移人口和日益严重的农民工问题,由于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

1.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农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农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那么,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

只有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才能降低。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为市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权利,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另外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有利于普及和改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拉进民众与政府的距离,方便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4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看,集中体现在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2]。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使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但能给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带来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但能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服务业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比重不断提升,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1.5是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城镇化的历史性弊端日益显现,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制约也愈来愈显著,哥本哈根会议警示全球节能减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社会责任,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为我们展示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成果,迫使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可行的选择,放弃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