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四章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四章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G08(8)
32# 严静
第一节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nose)为呼吸道的门户,也是嗅觉、共鸣器 官。
可分为 外鼻 鼻腔
鼻窦
外鼻(extenal nose)
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和软组织。 形如三 遍锥体,突出于面部中央,易受外伤。
外鼻(extenal nose)
气管、支气管的解剖生理

气管、支气管为呼吸的通道,又可借助气管黏膜纤毛上皮 的纤毛运动及咳嗽反射将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排出,以清洁 和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异物侵入气管后,可引起强烈的反射性痉挛性咳嗽,以 促使异物的排除,因而具有阻止异物侵入肺部的保护性反 射作用。

气管(trachea)上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颈 椎平面),下端在气管隆凸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由16~20个马蹄形软骨环为支架,由纵行的弹性 结缔组织形成的气管环韧带相互连接而成。气管 环呈“C”形,缺口向后,由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封 闭,内衬黏膜。气管可分为颈段气管与胸段气管。 颈段气管位置较浅,向下进入胸腔,在相当于第5 胸椎处分成左、右支气管。气管杈处有一纵嵴突 称为隆嵴。右侧支气管粗、短、直,与气管长轴 约成25°角,似乎是气管直接向下的延伸,其又 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支气管。左侧支气管较 右侧细、长、偏,与气管长轴约为45°~75°角, 其向下可分为上、下两肺叶支气管。


1、结构
扁桃体周围隙 扁桃体隐窝 扁桃体上隐窝 半月襞 三角襞
2、血管
动脉有5支, 均来自颈外动脉: (1)腭降动脉 (2)腭升动脉 (3)面动脉扁桃体支 (4)咽升动脉扁桃体支 (5)舌背动脉
静脉血 扁桃体周围静脉丛 咽静脉丛 颈内静脉 舌静脉

舌扁桃体
位于舌根部,呈颗粒状,大小因人而异,含有丰 富的粘液腺。
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 鼻道;
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 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
鼻窦
上颌窦 居于上颌骨体内,为鼻窦中最大者。出生时即存在 ,成年后才发育成熟。有5个壁。
前壁 上壁 底壁 内侧壁 后外壁
鼻窦
筛窦形似蜂窝状结构。
以中鼻甲基板为界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开口于中鼻道,后组则开口于上鼻道。其外 侧壁即眼眶内侧壁,菲薄如纸,称纸样板。顶壁为筛 骨板,与颅前窝相隔。

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软骨。由两侧对称的四边形软骨板 在前面中线融合而成,构成喉支架的前壁和大部分侧壁。 此软骨正中上方呈V型陷凹,称甲状软骨上切迹,是颈部 中线及喉部手术的重要标志。成年男性此切迹下方向前突 出呈锐角,称为喉结。左右侧软骨板后缘分别向上、下延 伸,各自形成柱状突起,分别称为甲状软骨上角和下角, 上角与舌骨大角以韧带相连,下角与环状软骨构成环甲关 节。
第二节
咽的应用解剖生理
咽位于颈椎的前方,为一肌性管道,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 端的共同通道,上宽下窄、前后扁平略呈漏斗形。 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全长约12CM。前面与鼻腔、 口腔和喉相通;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两侧与大血管和神 经毗邻。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 •鼻咽 •口咽 •喉咽
鼻咽(上咽)


稍大
最小,位于鼻 腔外侧壁的后上 部,位置最高。
最大,最长
鼻腔
顶壁:主要由筛骨水平板构成,属颅前窝底的一部分, 该骨扳菲薄而脆,易因外伤或手术误伤导致脑脊液鼻 漏或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 构成。
鼻窦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分别 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下接气管,是喉 部惟一完整的软骨环,是保持喉腔通畅的重要支 架。若被损伤缺损,易造成喉狭窄。前部较窄, 称环状软骨弓;后端宽,称环状软骨板。

杓状软骨: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位于环状软 骨板上缘。杓状软骨与环状软骨构成环杓关节。 底部前端有声带突,为声带附着处。底部外侧为 肌突,有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附着其后部及前外 侧面。


硬腭向后延长线平面以上的咽 部称鼻咽,也称上咽 (epipharynx)。 前方以后鼻孔为界通固有鼻腔 后壁为第1、2颈椎 顶壁为颅底 顶后壁有腺样体附着,下方与 口咽相通 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咽口周围有咽鼓管扁桃 体 咽鼓管咽口的后上方为咽隐窝, 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口咽(中咽) 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腺样体


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 形似半个剥了皮的桔子,表面不平,有5~6条 纵行沟隙,居中的最深,在其下端有时可见胚 胎期残余的凹陷,称咽囊。 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是最显著, 一般10岁以后逐渐退化萎缩。


腭扁桃体
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 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可分为内侧面 (游离面)、外侧面(深面)、上极和下极。
咽的生理


呼吸功能
吞咽功能 防御保护功能
共鸣作用
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第三节

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喉:位于舌骨之下的颈前正中部,上通喉咽腔,下连气 管,在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平面之间。 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和黏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 管腔状器官。 它既是发音器官,又是呼吸道的一部分。
食管的解剖

食管(esophagus)为一长约25cm 的肌性管道,上端起自喉咽部 梨状窝及环咽隙下方的食管入 口处(相当于环状软骨的下缘后 方,即第6颈椎平面),沿脊柱 前面下行穿过膈肌食管裂孔, 止于贲门,相当于第10或第11 胸椎高度。
食管有4个生理狭窄

食管入口为第1狭窄,距离上切牙约16cm,其前有环状软 骨,后为椎体。 第2狭窄位于主动脉弓横过食管的压迹,相当于第4胸椎高 度,距上切牙约23cm处。 第3狭窄为左支气管横过处,相当于第5胸椎高度,距上切 牙约27cm。 第4狭窄为食管通过膈肌处,位于距上切牙约40cm处。


声门下区:位于声带下缘和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其下 界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
喉的淋巴
声门上区淋巴管非常丰富,主要引流至颈深淋巴结上群,该 区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声门区淋巴管极少。 声门下区淋巴管较少,主要引流至颈深淋巴结下群。 通常喉部的淋巴引流按区分开,左右不交叉。
喉的神经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两者均为迷走神经的 分支。
外鼻的血管丰富。
动脉来自面动脉。 静脉汇入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流入颈内静脉。内眦静 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无瓣膜。
外鼻(extenal nose)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动。 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因为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 性静脉炎的危险。
鼻腔
鼻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咽后间隙

位于椎前筋膜和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 下达纵隔,中间有咽缝将此间隙分为左右 两部分。
咽旁间隙

位于咽后间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底向上、尖向 下,形如锥体。上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内 侧为颊咽筋膜及咽缩肌;外侧为下颌骨升支、翼 内肌和腮腺;后侧为颈椎前筋膜。茎突及其附着 肌肉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两隙。前隙较小,内有颈 外动脉及静脉丛通过,内侧与腭扁桃体毗邻;后 隙较大,有颈内动、静脉,还有舌咽神经、迷走 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干等穿过, 隙内还有颈深淋巴结上群,咽部炎症可感染此间 隙。
鼻腔
内侧壁: 即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和筛骨正中板构成。 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颈内动脉系统和 颈外动脉系统)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 (Little‘s area),又称易出血区。
鼻腔
外侧壁: 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 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 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喉咽(下咽)
位于会厌软骨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后壁平对第 3~6颈椎;前面为由会厌、杓会厌襞和杓状软骨所围成的 喉口,与喉腔相通。其下方为食道入口。




上接口咽 下界为食管入口 前方通喉腔 会厌谷 梨状窝 环后隙
咽的淋巴组织


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 称为咽淋巴环。 内环: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 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 外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有互相交通, 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 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咽部淋巴均流入颈深淋巴结。 内环淋巴可引流到外环淋巴

后壁平对第2、3颈椎体,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向前 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位于软腭平面和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 两弓之间为腭扁桃体 在腭舌弓的后方有条状淋巴组织,名咽侧索。 咽后壁黏膜下有散在淋巴小结。 舌根上面有舌扁桃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腭舌弓 腭咽弓 悬雍垂咽峡 腭扁桃体 咽侧索 腭(硬腭、软腭) 舌扁桃体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位于鼻腔前部,起于 前鼻孔,止于鼻阈(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黏膜 移行处,皮肤上有鼻毛、皮脂腺和汗腺,易患 疖肿。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 黏合,故发生疖肿时,疼痛较重。
鼻腔
固有鼻腔简称鼻腔,位于鼻阈和后鼻孔之间。 鼻腔分为内、外侧和顶、底4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 ) 2.外侧壁 3.顶壁 4.底壁:
喉肌

喉外肌和喉内肌两组。
喉外肌将喉与周围结构相连接,有固定喉、牵拉喉体上升 或下降的功能。
喉内肌分为4组
喉腔
喉腔以声带为间隔,分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