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一). 组织的概念
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
组织的有形要素
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制度。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有效配合与通力协作。
(三)组织的分类
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
1.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
组织可分为: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型维持组织等四和中类型。
2.艾桑尼人员分类说:美国社会学家艾桑尼则是根据人员的顺从程度标准对组织进行分类,共分为: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正规组织三种类型。
3.布劳的实惠分类说: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以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作为组织分类标准。
他将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等四种类型。
国内学术界对组织的分类有以下观点:
1.按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四)组织的基本作用
组织有两种基本作用,即人力汇集作用和人力放大作用。
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二)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它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
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三)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
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3.实验法;
4.测验法;
5.个案研究法
五、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㈠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系统理论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内部分工,促成了原有学科的分化和新学科的诞生。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在管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到对人的管理,于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规律,便成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传统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对人的管理表现为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不考虑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
这种不重视人的因素的倾向,逐步地被社会的发展所否定。
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管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组织行为学正是在管理学特别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㈡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
这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一般意义上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要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对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大的是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是一门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分析工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是孟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学又包括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
以人的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原理应用的新成果。
2、社会学
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中人的行为是离不开社会关系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就要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中着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人的行为规律。
如研究组织中个人的行为受组织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和社会地位,群体的动力、结构、交往、权力和冲突、非正式组织、群体之间的合作配合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等都需要社会学的知识。
3、人类学
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这门学科一般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
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也是研究组织行为的理论基础。
㈢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
行为科学运用的范围极广。
而组织行为学正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结果和产物。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
所以也有人把行为科学叫“大行为学”,把组织行为学叫“小行为学”。
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进入到组织行为的研究阶段,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
西方国家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队伍、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在研究队伍方面,除了以心理学家为主体之外,还有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参加;在研究范围方面,已由工业组织扩大到政治团体、公共机构、政府机关、军队、医院等各类组织;在研究方向方面,逐渐趋于综合化,综合有关学科的观点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从单因素分析发展到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发展到现场实验、参与观察以及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组
织的发展与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虚拟企业等组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组织行为学不仅在西方受到重视,在俄国、日本等国家也有一定发展。
我国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由几年前的起步阶段开始向普及阶段发展,但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