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
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
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
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
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
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为了更好的理
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
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那么
“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
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
内在精神世界。“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
思;三是指平常、普通。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
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
方法得当、恰到好处。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
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
理解为道理。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下
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
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
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时候,符合常
理,没有超过或者不够的地方,就是“和”。“中”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和”
是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大道。如果两者之间能够协调和谐,就能够把中和的道理
推广开去,让所有人都心平气和,社会秩序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得到圆满了。
孔子强调说:“君子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要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
是违反中庸道理的,君子能合乎中庸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
不及;小人会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做事任性,什么都不
顾。”所以中庸之道是离不开社会和人群的,如果有人遵从着中庸之道去做事,
却远离人群,那就不能称之为道了。道,应该发生在人身上,发生在现实生活之
中。
(二)儒家学说千百年来的流传,或许应该归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传承。每
一代帝王都用儒家之道来要求和约束臣民,并且运用中庸之道作为政治手段。孔
子在《中庸》里谈到,治国之道不能简单地记述在书上,而应该切实去施行,让
它能快速地传播开去。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得到人才,而得到人才的方法,
在于领导者能够修养自身,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道德去号召人才。一切从自己做起,
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才能真正地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只要你能够注重
自我品格的修养,提高自己道德规范的标准,总有一天能够担当起重任的。
“修”,指的是对自己的错误和短处及时改正,修正方向,端正身心;“养”,
指的是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注重实践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最根本是要讲
究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修养自身,就要仁慈博爱,
尊敬贤德,礼节就是这样产生的。领导者修养自身的时候,还必须依据天下人所
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就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以及朋友之间的关
系。关于这些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
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就能发现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
的。就像做善事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
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可是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君子只求没有
过失,对得起道德良心。
(三)中庸之道还讲到一个“天人合一”的理论,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
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指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说人
们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善良
美好,最根本也就是指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由真
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后来的努力。
做人真诚也就自然会明白道理,而明白道理后也能够做到真诚。君子想要明白道
理,想要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
教,慎重地思考,明白是非,切实地力行。一旦要学习,那不学到彻底明白为止
就决不放弃。
(四)中庸之道,还讲究一个做事情的方法和过程。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
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因为表达不清而犯下错
误;行事前先计划好步骤,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
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除此之外,它还强调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小
心谨慎的做事。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要抱着畏惧小心的态度。因为最隐暗的
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所以君子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
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结合上面关于《中庸》的解释,就可以发现,中庸之道讲究的就是成为君子
之道。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却有丰富的内涵,
温和又明智,明白到这些的时候,就可以一起成为有道德的君子了。世界上的万
物,都同时生长而不随便互相伤害,太阳和月亮的升降也讲究规律,没有违背,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二、现代生活要如何去实践“中庸之道”
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现代讲究的中庸之道就要能够
开放给所有人知道,让大家都参照它的道德标准,去发展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我们可以先确定自己的身份,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份去做应该做的,又能够做到的
事情。比如说,确定自己是儿女的身份,那么就应该努力去做到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件事要做到,并不需要有非常厉害的事业成就,而是能够关心父母,尊敬他们
的行为。这样做了比喻,就知道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所有的人能够选
择适合自己的定位,然后去遵守道德标准才是最重要的。当明白了什么是自己能
做的事之后,就要努力去做好,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
这样才是诚实的君子。
这样的思想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都是能够被认可的,它可以普及全世界。
就像一条大路,我们欢迎所有的人都来走一走,然后互相去欣赏对方走得好的部
分。当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时候,却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用要求自己那样严格的
态度去挑剔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要知道实际行为的时候,不同的人和情况,会
发生不一样的效果。既然如此,就不该对别人随便责备,而需要设身处地,将心
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没有谁是能够十全十
美的,不要说人家,哪怕是自己,不也一样还有很多应该做到,但是却没有能够
做到的吗?所以,如果要批评或者责备,首先应该要针对自己,说不定自己的毛
病比别人还要多。即使圣贤如孔子,不是也曾经对自己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吗?端
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中庸之道不仅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也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
社会中,人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和极端漠视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而且还将
继续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看到人的利益,这也是一种极
端自私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强调人和万物的统一,强调人与任何事物的和谐相
处,而现在人对自然的种种行为,是完全违反中庸之道的。我们研究儒家思想里
德中庸,并不能只停留在文字里的讨论,而应该要贯彻到生活当中来。
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社会与自然之间平等共
存,这是儒家思想里的中庸之道,在现代最重要的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中庸章句[C],书章句集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谢树放,儒家中庸、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年5期
[4]丁晓武,儒家中庸思想的“至诚”主张及现代意蕴[J],青海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5]王文胜,马跃如,儒家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