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当在查询相关资料时,我找到了一本书,一本与这个题目十分贴近的书。《自
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2010年10月出版,作者是高志勇。然而,进
一步了解发现,本书只是针对于胡适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内容简介:《独
立评论》时期(1932年5月至1937年7月),在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
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也是胡适处于与现实政权、特别是与国民党蒋介石统治
关系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阶段。整理和探讨这个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丰富
内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政治行动)的分裂状况,对深化胡适及其政治思
想的整体研究,对促进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研
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忧患与希望、落后与自由并存的时代,
各种思潮在当时风起云涌。自由主义在其中一支独秀,因为他的领导人是鼎鼎大
名的胡适及一批曾留学欧美的北大、清华的教授。追随胡适及这些学者、教授的
青年学生刚开始是趋之若骛,但最终,他们又选择了抛弃,自由主义在中国却遭
到了失败。格里德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认为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
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者本身没有抓住为他们提供了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
不能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机会。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混乱
之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义的失败是因为,自由主义所假定应
当存在的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却不存在,而自由主义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产生这
类价值准则的手段。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
义的要求是,人应该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会在中国失败,乃
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义则不能为暴力与革命
的重大问题提供什么答案。
从整体上看,近代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一场接
一场的民族救亡运动和激烈对抗的社会政治斗争,不可能造就自由的花朵所需要
的文化土壤,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渐进的稳步发展,只能给极端的激进主义
和固执的保守主义以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正是自由主义长期萎缩,左右摇摆,不
能在中国站稳脚跟的一个根本原因。 陈西滢个人的命运与自由主义紧密相连。
有人说,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在陈西滢身上体现的是历史与
个人的双重悲剧。谈到自由主义,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胡适、蔡元培、殷光海这样
的大家,对他们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而象陈西滢这样的自由主义边缘人,却无
人问津。他虽然与胡适、徐志摩等人是好友,虽然也有满腹的才华,但在当时和
现在,他只是人们轻轻一笔代过的“正人君子”。本文试图通过陈西滢的作品,
对陈西滢的社会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他对革命的态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
出陈西滢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
通过这位自由主义落寞者的命运,思考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命运。
陈西滢醉心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在政治上将西方国家视为中国的榜
样。主张中国效法西方,建立起一个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
建筑都类似于西方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接受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始终
对政治、文化等现象保持着“独立的”、“不主附和”的批判精神,主张人的文
学,主张充分表现个性的情理结合的美文学。
然而,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他绅士般的中立、公道却被谑称讽刺为“正人君
子”,他因为站错了队,表错了态,被潮流抛弃,他也黯然从文坛退守。一生的
才华只凝结为一部《西滢闲话》。面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浮躁、讲求经
济效益的学界,我们不禁想念20世纪初自由主义者为了追求自由的凛然正气,
他们做学问的踏实认真;想念像陈西滢一样绅士般的君子。 现在,知识分子的
形象与作用正在遭到普通大众的争议与质疑,人们转过头回望历史,发现在距我
们最近的年代还有一批保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良
心和责任感,而又高呼西方民主、自由旗帜的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
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真正做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一个衰朽的政治,
无序的社会和无地自由的时代,他们还偏要去做只有在正常有序的社会——政治
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陈西滢作为其中的一位,他是孔子理
想中的君子:“刚毅木讷近仁”;他也是英国绅士文明的代表。当然,他的“君
子”与“绅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绝大多数人没有解决吃饭问题,
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中国人面前,他的理想与行动是幼稚、不合时宜的。现实也
以悲剧给这个由主义的落寞者划上了一个感叹号。
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彰显了西方社会政治风云的变幻。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的两种
政治传统尽管都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但无论是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政治形
态上,二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自由主义的发展演变,始终体现着两种政治传统的
精髓。较之于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蓬勃发展,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却一直没有
发展起来,本文在简要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概况之
后,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脉络做了简要的梳理,并由此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中
国之所以未能选择自由主义的原因。
自由二字,中国人听起来是比较刺耳的。因为在中文含义中,自由常常带有
"放诞"、"恣睢"、"无忌惮"等贬义。为此,原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在翻译穆勒的《论
自由》一书时,苦心孤诣的将书名翻成《群己权界论》,为中国带来了自由的经
典含义:"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必须以不妨碍他人
的自由为界限"。其实自由在中国古文中的含义是"由于自己",意思是不由于外
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中,"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的压迫下解
放自己,才能实现自己作主。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自然
二字是和欧洲文字中自由的意思一样的。王安石的诗:"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
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3)这就是说,这片瓦的行动是被风吹动的,
不是由于自己的力量。这里的自由是"由于自己"的意思。中国古人太看重精神的
自足,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拘束力量,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避世隐遁的生活
--逃避外力的压迫,一种是梦想神仙的生活--行动自由、变化自由。
然而正如庄子所说,列子御风而行,还是"有待","有待"还不是真自由,最
高的生活是无待于外。看轻外界的压迫,实现自己的精神自足和解脱,这种情况
不是自由主义的自由二字要表达的意思。韩愈的"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4);
"无待于外",就比较接近自由主义的"自由"含义,但他画蛇添足,又加了"足乎
己"三字,还是不能脱开看轻外物、精神自足的思想水平。自由主义要表达的:
是不受外界压迫、限制和束缚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
权利,而非看轻外界压迫,看轻就能不受外界压迫么?!鲁迅先生的阿Q就来了,
富春江水就向你招手了。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
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一切之
自由并非天赐,也非造物主恩惠,更非统治者施舍,是靠社会不同力量的激烈博
弈对局,是在长期的各种力量斗争和妥协中争取来的!有时候是要付出鲜血和生
命代价的!然而实现自由的途径,只有这一条路--争取自由!舍此以外别无他
途!
其实人类社会之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之欲念张力。
即便是中国,几千年来,亦是前仆后继。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世界的轴心时
代,老子是批评政府的,老子同时的邓析是批评政府时被杀的。孔子对于当时的
宗教和政治,都有大胆的批评,至于"君子授学,有教无类"的思想,更是突破了
阶级民族的概念。自从老子孔子打开了自由思想的风气,中国历史时时有争自由
的急先锋。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5),是中国古典
自由主义的理想人物。儒教黑暗的时候,桓谭、王充、张衡就批。佛教盛行的时
候,范缜、傅奕、韩愈就批。朱子盛行,王阳明运动就来了。李卓吾是为了反抗
一切正宗而被拘捕下狱的,他在狱中自杀以后,留下的书经过无数次的禁止,还
是流传下来。北方的颜李学派,也是反对正统程朱思想的。汉学也是抬出汉朝的
书做招牌,来掩护批评宋学的大运动,这就好像欧洲人抬出《圣经》反对教会的
权威。
但是东方自由主义运动从古至今没有抓住实现自由的关键和目标:政治自由,
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道路。西方的自由主义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
们觉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强
调拥护民主。而我国最后将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发展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6)的民本思想。我们曾在两千多年前就废除了封建制度,成为大一统的国
家。在这个大一统的帝国,我们曾建立一种全世界最久的文官考试制度,使全国
才智之士有参加政府的平等制度。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君主专制的问题,始终
无法贡献出一种制度来限制君权。
通过俯瞰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的外来文化必须经过中
国文化的同化、认同和重构,才能焕发异样的神采。马克思主义在以毛泽东为首
的一批优秀共产党人的改造下,改造了中国,而自由主义的宪政运动,由于自身
的先天不足,却在和中国文化契合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淘汰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