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
【关键词】阳和汤;多寐;口糜;头风;肩周炎
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着《外科证治全生集》,其组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生甘草七味药组成。

临床多用治阳虚寒凝证:如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于阴证范围者。

笔者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其加减治疗内外科病症,均获奇效。

特举例如下。

1头风
患者,女,72岁,2003年5月9日初诊。

患者于6个月前因受凉后,头痛、头晕、咳嗽。

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啶等药后症状消失,但自此后反复发作头痛,疼痛呈针刺样,头顶畏风怕冷,尤以前额为甚,每外出必戴帽护头,若稍不慎着风,则头痛头晕加剧,周身不适。

曾服中药散寒祛风之剂,效果不显。

近日症状加重,复诊见:面容愁苦,精神萎靡,头戴毛帽,身着厚衣,头冷痛晕,四肢不温,酸软乏力,舌暗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以温通阳气,散寒凝、和营血,药用阳和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

处方:鹿角胶15g(烊化),熟地30g,肉桂6g,干姜4.5g,炙麻黄6g,白芥子6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2g,葛根30g,党参15g,生黄芪24g,生甘草6g,5剂药后前额疼痛减轻,仍感乏力,四肢不温,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继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益气养血,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5g,生地15g,熟地30g,白芍12g,黄精30g,桂枝6g,鹿角胶15g(烊化),干姜3g,炙麻黄3g,生甘草6g,大枣5枚,20余剂而愈。

按:此例头风,头冷痛,头晕,四肢酸软疲惫,拟阳虚论治。

但其舌暗淡,边有齿印,则提示不仅有阳虚,亦有瘀血作祟,此乃平素阳气虚,营血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入,遇湿寒则凝为痰,致寒痰阻滞,痹塞不通,遂成头冷痛呈针刺样。

辨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之证,治以温阳益气。

通窍活血,改肉桂为桂枝以借其温阳化气,通达四肢之功。

由于瘀阻血络已久,正气损伤太过,遂加当归四逆汤。

故温阳益气,与滋阴养液并顾,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告愈。

2多寐
患者,女,56岁,干部,2004年12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病已月余,精神萎靡,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畏寒肢冷,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阳虚寒凝,清空失养,治以温阳益气,滋养清窍;药用阳和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味,处方:鹿角胶15g(烊化),熟地30g,炮姜4.5g,桂枝6g,白芥子6g,炙麻黄4.5g,薄荷15g,党参15g,炙甘草15g,五味子10g,天麻6g,7剂药后,患者精神好转,白天嗜睡明显减少,原方去麻黄、炮姜,继续服药14剂而愈。

按:此患者乃体质素亏,久病失养而致,阳气亏虚。

阳气亏虚则精神不充,不能温煦血脉,故畏寒肢冷,面色淡白,阳虚无以气化则四肢倦怠,嗜卧,药用桂枝温阳化气,通心脉,鹿角胶、熟地、白芍、五味子养阴,以阴中求阳,天麻升阳,麻黄开窍以醒神,黄芪、党参益气升提,共奏温阳益气通寒凝之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