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右,女,26岁,于2012年8月30日晚9点左右来诊,视其右脚腓肠肌足太阳经承山穴部位,皮肤略黑,漫肿无头,承山穴有一结块,推之疼痛,越十余天,观其体质瘦弱,舌尖红、脾区苔白,诊其脉左脉迟右脉沉,自述阴道下血带黑,睡眠多凶梦,髀髋区疼痛。
思辩为阴疽,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拟阳和汤,方出《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5g生甘草10g。
四剂水煎服。
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二次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9月4日复诊,观其承山穴部位皮肤已正常,不再显黑色,按之仍有缩小的小结块,推之疼痛不明显,自述睡眠改善,服药后未再做凶梦,髀髋区无疼痛,观其舌尖略红,脾区仍苔白,脉阳迟阴涩,效不更方,拟方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加黄芪30g温里补气托毒,四剂煎服同上。
9月11日晚8点40分再诊,舌脉正常,睡眠正常,腓肠肌已难摸到结块,用力大略有压痛,拟方熟地40g 肉桂12 g (后下)麻黄10 g鹿角胶20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黄芪40g白术30g僵蚕12g五剂煎服同上。
药量比前略有增加,因经络已温通,结已开散,量略大专宏,一鼓作气,攻下高地,此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更兼补气燥湿健脾,化痰开淤散结之妙。
(痊愈)
阳和汤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化痰通络。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以“阳和"名之。
《成方便读》:“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
疡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
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角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协和诸药。
”《科症治全生集?阴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
毒痰凝结也。
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
又及: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熟地一两鹿胶三桂甘各一芥二钱但使五分麻姜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