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真诚的
心意)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4-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3.分古今 (1)从.容.中道,圣人也 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坚守不渝。今义:(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3)博学之,审.问.之 古义: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 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
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
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
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10-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
以后都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
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1-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字经》中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 易”的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 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作用: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11-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坚持实行。 点评: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虽 然属于“择善”的方法,但也属于学习过程理论。程颐曾经说:“五者 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之序”。作为学习过程理 论,五步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明确、具体、深刻、全面、系统的。 《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 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 坚强。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 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7-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第 1 段:提出“慎独”的观点
阐释“中”“和”
第 2~4 段:阐释“中庸”
好学
中庸
修身的途径 力行
第5段
知耻
治人 修身的意义
治天下国家
第 6 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 第 7 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
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
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
“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
“至诚”的境界。
-3-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既简练明快,又旗帜鲜明,极
具磁性和张力。
其二,鞭辟入里,一语中的。选文中语句多数不加藻饰,仅凭数语,
就切中问题的本质,显示出洞悉万物事理的睿智及深刻。如“人一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既指明道路,给人方向,又态度明确,毫不含糊;“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学习的步骤。它们的具体意
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履
行”。古代著名学者多次对这种学习过程论给予高度的评价与赞
赏。其中程颐曾说:“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则认为这是“为学 之序”。它们五者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 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功夫、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 懦弱变坚强。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学者的治学产生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8-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2.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 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 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 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14-
《中庸》节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这“五步”学习法,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仍是可资借鉴的。在这个 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中学生更应广泛地学习。即使 以后我们参加了工作,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研 究的狭小领域,更不能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宽研 究的视野,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地从新鲜的知识与信息中获取有益 的东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
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
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6-
《中庸》节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5.明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判断句)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介词结构后置)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介词结构后置)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判断句) (5)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12-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审ຫໍສະໝຸດ 鉴赏1.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庸”精神的认识。
参考答案:
认 识 一
“中庸”一词,今人普遍认为就是不偏激、不过头、不过激的意 思,就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凡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做和事佬 的意思。这其实是对“中庸”本身的一个错误理解,也是对“中庸 之道”的歪曲和庸俗化
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
也是谨慎的。
点评: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
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第一章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中庸论
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独也。”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
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
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认 识 三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 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13-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中庸》提出了“五步”学习法。“五步”具体指哪五步?请结合 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所谓“五步”学习法,就是指《中庸》中提出的“博学之,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中庸.(yōng) 不肖.(xiào) 2.解多义
须臾.(yú) 笃.行(dǔ)
率性之谓道(遵循)
(1)率 率疲弊之卒(率领)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部,一概)
诚者,天之道也(诚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2)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5-
《中庸》节选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析活用 (1)致中和,天地位.焉 (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 (2)修身也,尊贤.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3)体.群臣也(名词作动词,体恤、体谅) (4)子.庶民也(意动用法,以……为子,爱护) (5)来.百工也(使动用法,使……来,招致) (6)柔.远人也(形容词作动词,安抚,怀柔)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数词作动词,做一遍,做百遍,做十遍,做千遍) (8)虽愚.必明(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 (9)虽柔.必强(形容词作名词,柔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