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
要求又快又好。
】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
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
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
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
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
】(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翻译课文第二节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三)翻译课文第三节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三、合作探究(C级)
1.“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请在划横线的地方填写你认为能概述“中庸”的精神实质的关键词)
2.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3、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四、考题链接(D级)(题型:高考选做题,分值:12分)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
不及。
”(《论语•先进》)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③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章句上》
①师与商:师,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②愈:胜过,强些。
③孳孳:通“ 孜”。
勤勉;努力不懈。
④彀率:gòu lǜ拉开弓的标准。
(1)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孔子立身行事的原则和公孙丑、孟子求“道”的观点。
(6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学习或生活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中道而立”。
100字左右。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