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Fig 1 Transverse view of the brachial plexus at the lateral border of the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at the level of the posterior interscalene space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the median scalene muscles, using an Aplio system with an 8–14-MHz linear probe. The arrows indicate the root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which are reflected as hypoechoic oval structures. ASM= anterior scalene muscle; MSM=median scalene muscle; SCM=sterno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94(1):7-17, 2005 Jan.
• 许多超声仪具有血流色彩指示功能, 其软件系统可帮助操
作者将动静脉区分开来
• 4 超声引导技术
• 实施超声引导进行神经阻滞主要有两种方
式:
• 一是体表标记技术, • 一是实时引导技术。
•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是进行神经阻滞的最佳方式。 • 操作者手持探头, 寻找到靶神经, 然后便可进针并使其进入
超声声束的轴线。
神经刺激器与传统异感定位的对比
神经刺激器定位
病人感觉舒适 血管内意外注药少 麻醉镇痛效果满意 定位指标明确 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传统异感定位法
病人感觉触电、痛苦 血管内意外注药危险 麻醉效果难以保证 定位无客观指标 成功率相对低
超声定位
• 借助超声技术实施神经阻滞已于1978年开始在临
床应用。
• 利用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组织结构, 并
• 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 • 降低。因此认为超声介导应用于颈丛阻滞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 • 醉并发症。
• 2 臂丛神经阻滞
2.1 斜角肌间隙
尽可能使用较高频率的( 5~12MHz)探头。 在前或中斜角肌间隙寻找到神经, 沿超声声 束轴线方向进针, 在肌间隙注射局麻药, 使 其包裹神经周围。
• 1 适应证 • 理论上说对于能在超声仪上成像的各类外周神经
(直径>2mm)均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
• 尤其是对于以往无法通过解剖或者寻找异感定位
的神经。
• 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如小儿、肥胖、解剖变异或
装有心脏起博器不适用神经刺激器的病人,
• 不配合或者是处于麻醉状态的病人。
• 2 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对局麻药过敏以及拒 绝神经阻滞的病人应列为禁忌
• 使用此技术可减少30%~40%局麻药的用量
五 超声引导下的各种神经阻滞 1 颈深丛阻滞
• Sandeman 等对超声引导下的颈深丛阻滞作了研究,
• 结果表明成功率增加,严重的并发症减少。 • 向强等用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行甲状腺手术,随机分为超声介导颈丛
阻
• 滞麻醉组(A组)和普通颈丛阻滞麻醉组(B组),A组在B超监测下、B组以盲 • 穿法行C4一点法双侧颈深丛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 • 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
Perlas A, et al. Anesthesiology,2003;99:429.
探头的准备:
无菌、保证探头与皮肤间无气体存 在
仪器:Terason便携超声仪
不同组织超声成像特点
动脉 无回声,有搏动
静脉 无回声,可压缩
肌肉 筋膜高回声,肌肉低回升
肌腱 管状高回声线条(纤维状)
神经 骨骼
横向-高回声晕包绕的多个园或椭圆低回声区 纵向-管状非连续低回声线条,高回声线条分隔 明亮高回声骨膜,后方有黑色阴影
二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影像学研究
三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 1978 年, LaGrange 等首先报道在经锁骨上
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超声波辅助神经定位 技术, 阻滞成功率达98%, 无并发症
• 从此, 超声被用来引导辅助各类神经阻滞操
作,
• 臂丛阻滞、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等
四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 2 当分辨率提高时, 穿透性降低, 要获得良好的超
声图像, 还需神经的解剖位置比较表浅。
•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成反比。频率为超声最常用
参数。
• 声阻抗:决定回声的强弱。
频率越高,超声穿透力越差而分辨率越高!
超声成像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①组织器官的解剖形态与内部结构; ②组织器官的回声特性; ③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 解剖定位 • 异感定位 • 神经刺激器定位 • 超声和放射学定位
(一)解剖定位
神经解剖变异,神经分布不规则, 神经不是集中某个单一的点,解 剖标记不明确或不易辨认,因此, 临床操作难度较大
(二)异感定位
• 是否需要寻找异感尚有争议 • 找到“异感”,麻醉效果并非一定完善 • 神经分布与病人状态,可无法引出异感 • 寻找异感可能损伤神经
• 3 超声探头的选择 • 对于位置表浅的神经丛, 如斜角肌间隙、锁骨上区域及腋
窝的臂丛神经, 探头( 换能器) 的分辨率需要在8MHz 以上。
• 对于这类神经阻滞, 使用直形探头容易获得较好的成像效
果。
• 若需要进行深部神经阻滞, 如锁骨下神经、臀下坐骨神经、
腘窝神经阻滞, 则宜选用弧形探头, 频率在4~7MHz。这种 低频探头具有更好的穿透性, 能更精确的进行神经定位。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
优点
缺点
便携、经济、无辐射
设备价格昂贵
明确定位避免不良感受
需要全面的解剖学知识
减少局麻药用量
高度操作者依赖
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有伪差
可观察到局麻药的扩散
避免神经损伤和局麻药误注
超声探头的位置
1、肌间沟中轴斜面 2、锁骨上冠状斜面 3、锁骨下矢状面 4、腋部横断面 5、肱骨中部横断面
• 当针邻近神经时, 便可注入局麻药。 • 操作者可清晰地观察到局麻药注射过程, 从而判断局麻药
是否完全弥散至神经周围。
• 若局麻药流人其它部位, 可重新轻微调整阻滞针的位置, 使
局麻药包裹神经, 从而达到最佳好的效果时,可围绕
神经进行多位点阻滞以达到效果。
盲法的缺点
• 局麻药毒性反应 • 神经、血管的损伤和气胸 • 过长的神经定位时间和病人不适 • 阻滞失败或者不完全
神经刺激器用于神经阻滞的优点
• 阻滞成功的指标客观、明确 • 适用于无法准确说明异感或定位困难病人
(小儿、老年及不合作用镇静药)
• 适度镇静可减少病人的不适感 • 最大程度减少神经损伤 • 成功率较高
在其实时引导下可将穿刺针准确地置于靶神经旁, 可观察局麻药的分布,使局麻药充分地浸润神经,
• 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减少了并发症。
直观.实时.麻药的分布.无放射损伤
一 神经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 1 使用高频率超声( >10MHz) , 因高频线阵超声
探头可清晰地显示神经的分布、走行及粗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