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与管理

孙子兵法与管理

• 后来有了“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增兵减 灶”。最后灭了庞涓。一本《孙子兵法》令到同窗反目。
释道
• 《孙膑兵法》说“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 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 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 “道”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 容
– 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赢得战争。这里道显然包括更加广阔。
•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杜牧注释孙子的“修道保法”:“道者,仁义也;法者,法
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义,保守法制,自为不可胜之政, 伺敌有可败之隙,则攻能胜之。”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 使机权也”
• 孙武、诸葛亮、戚继光是山东的3位杰出军事家。戚继光对孙 子兵法的解读也是道仁贯穿谋术:“孰谓孙子尽用权谋”
亮马上和东吴结交同盟,“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 为什么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
安国全军之道也。”你喜怒哀乐不要紧,可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重生。 •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是越多越好,但是最怕你不冷静,冲动。 •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将军冲动之下攻城,全军死了三
智将- 神裁
• 第三个方面神裁,就是用度的艺术。
• 孙子“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 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何时可以打,何时不可以打,具有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 – 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 – 三是军队配合得当,上下一心,就能取得胜利; – 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 – 五是对方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会用人,或部队有实力但是将领乱调度,我方就会取得胜利。
五事
• 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为经,配以引申出的七计为纬, 比较敌我双方,作估量,从中探索胜负的情势。
• 此外,“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 君主有没有道,将军有没有能力,能否取得天时地利,法律 能不能顺利推行,有没有精兵强将,员工能否配合熟练,赏 罚是否分明,在没有作战之前,已经可以得知胜败。
– 后面又说“上下同欲”,有共同的欲望和追求。这个道是对内的。
• 其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这个道针对对手,仁心为本。 • 再者,军事胜败在微妙之间,有时候让人不可琢磨。拿破仑的滑铁卢,
若没有当时的天气原因调动军马不能按时到达,最后输的未必是他, 诸葛亮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也囊括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 变化莫测。 • 最后,“兵者诡道”,孙子讲计谋权术。
– 上策是及早察明敌之政治和作战动向,从战术上战胜敌人,即在战术上胜敌一筹,用计谋使敌人屈服, 使用我方少量的损失或者不损失而使敌人屈服;
– 其次是从外交上压服敌人,即联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敌国的同盟,使敌人处於孤立无援的困境。
孙膑
• 孙膑是孙子后裔,和庞涓都师从鬼谷子,庞涓心术不正,读书不用功, 半生不熟就跑到外面去打工。
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示形于敌”,作出假动作欺瞒敌人,声东击西、假痴不 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韩信一边大张旗鼓的修理栈道作出一副要从栈道出击 的样子,另外派人从陈仓小道,直接出蜀中,很快拿下了项羽的三秦地区。 •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 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 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 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 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 • 孙子的“智”并非空泛的理论,这句对方情报的判断,就是显示对细节的实战观 察的经验积累。
道的四种含义
• 孙子兵法第一篇给出了总纲,从战略的角度去把握战争胜败, • “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列在首位。孙子的“道”有四种
含义。 • 首先,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 孙子的“道”不同于老子的“道”,不是万物之始,是为君为将之道, 君臣一心,百姓同德,可以同存亦可共死。
智将- 智识
• 智包括4个方面,第一是智识, • 诸葛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察人事,四海之内,如同世家。”这是智
的的广博方面。 • 孙子还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一般
人所知道的,并非最高明的,对于机遇和未来一定要有超越常人的敏感。 • 情报之智,对情报的分析掌控,“兵者诡道也”,必须从错综复杂的情报中分析
• 战国时赵国李牧将军,守城3年不战,后引诱匈奴深入,果断出击,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 10年之内不敢进犯赵国边境。李牧也是一个神裁的将领。
•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是高超的领
军艺术,兵无常势,无固定规则,完全依将领对度的把控,这是领导艺术中最难把握的。 • 《中庸》说“过犹不及,不及尤过。”做少了做多了都不好。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 计、谋、智、知、权、形、势、利、诱、专、分、策、节、机、巧、拙、诡道、庙算、谋攻、 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众寡、虚实、勇怯、强弱、任势、相敌、形兵、治气、治力、治 心、治变、致人、火攻、用间,孙子兵法囊括了军事的所有谋略。
• “权”,主要是指权变,权原意是秤砣,衡量轻重用,权谋就是指衡量谋略用度。
分之一,还没有把城打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孙子兵法里面多次强调将军的理性。 • 兵法批驳了一些迷信:“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 在古代,十分讲究鬼神之说,出兵的时候旌旗断了,这个是不祥的预兆。 • 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取得咸阳,谁就入主天下,但是刘邦真的先攻入咸阳,却不敢久留,财物无所取,妇
孙子兵法与管理
孙子兵法
• 兵家圣典
– 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 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 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 兵法开篇:
–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五事: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
智将- 谋略
• 第二是谋略方面, • 刘邦平天下之后,曾得意洋洋:“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项羽手下有范增,但是项羽不懂用。这是用人的谋略。 • 领军的谋略,“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 北者。”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 道天地将法,法是经之五事的第五,法令能不能得到实行非常重要, 但“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指挥)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 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非常值得琢磨。 • 一定的时期打破常规,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效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 者,谓之神。”这是临机应变的谋略,诸葛亮说“奇变莫测,动应多 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 经商、从政、从军、治学,都应该把“道”放在首位,不如 此不足以成为行业翘楚。人生的境界在于“闻道 行道 尽道”。
水形பைடு நூலகம்势,将为核心
•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知道用兵的人,是百姓的主宰,决定国家安危的人。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 若将军辅助国家周密细致,则国家必定强盛,若将军辅佐得不够妥当 则么国家就会削弱。
• 魏国当时兵强马壮,算是一个大企业,于是庞涓跑到魏王那里,口若 悬河舌璨莲花,面试通过魏王给了他一个兵马大元帅,相当于现在的 CEO。
• 但庞涓心里有个疙沓,孙膑可是比我厉害,要把他给干掉。另外,庞 涓想把孙膑手里由祖上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弄到手,于是写信 给孙膑,把孙膑骗到魏国。
• 到魏国不久,庞涓设计“膑”刑,挖了孙膑的膝盖骨 ,“膑”相当 我们称人瘸子,但是孙膑的成就可是非凡,他看破了庞涓,从此装疯 卖傻假痴不癫,后来齐国的一个使者到了魏国,孙膑借机逃到齐国。
• 兵法是最残酷、最权谋、最多边莫测的艺术,军事战争赤裸的把人的心灵直接表现出来。孙 子兵法虽然强调权谋机变,其实“道仁贯穿权谋”。
•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打败敌人,要兵不血刃,才是上善之选。
•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如何能达到五胜,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 刘备领大军打东吴要报杀关羽之仇,东吴当时没有大将,阚泽推荐了从来没带兵打战的书 生陆逊任大都督。陆逊上任就高挂免战牌,不出战,刘备拿他没办法,让一些老弱病残去 引诱陆逊出战,陆逊的将领都着急了,你看刘备这些破兵,我们都不出战会给别人笑话的, 陆逊还是不战。最后刘备迁营到树林地区,陆逊果断出击,“火烧连营五百里”,从此蜀 国走向没落。战与不战,陆逊把握得恰到好处。
智将- 情商
• 智还体现在理性、高情商。
•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带兵打仗的人必须冷静,公正严明。 •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将军不能因为动怒就去打仗。 • 刘备因关羽给东吴杀了,去打东吴,所以是“怒而兴师”,诸葛亮劝阻没有用,但刘备白帝城死后,诸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