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
摘要:母题是建筑创作表达技巧之一,在众多建筑中得到运用。
建筑中通过母题的重复运用可以使建筑得到统一,给人留下完整深
刻的记忆。本文通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母题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
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母题;院落;方形;非物质文化遗产
母题,在文学中的含义是指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
句样式,其重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
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种意象,由于其重复出现,使整个作品的脉
络得到加强。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炼出一种符号作为设计的母题,
并将其重复使用到建筑中,从而强调了创作者的立意构思,这种设
计手法称为母题法。
建筑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管是空间形式、平面布局
还是形体构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和表达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
织不同的元素使建筑达到完整和统一?建筑创作时通过立意构思
和对众多元素的提炼,运用母题法可以使建筑得到完整和统一。通
过对母题的重复使用可以使人们在观赏建筑时加深对建筑的印象
和理解。
纵观中外建筑,都有一些让人神往的母题,例如中国的院落、
轴线、大屋顶、斗拱等,西方的柱式、尖券、拉丁十字平面、帕拉
第奥母题等。这些优美的母题也常常被运用到现代的一些建筑上。
下面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具体谈谈母题在建
筑创作中的运用。
1 项目背景
为发扬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保留历史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目的,建立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项目选址辽宁省铁岭市,基地位于铁岭市凡河新区,它是独具魅力
的中国北方水城,这也为博物馆增色许多。建筑基地位于凡河新区
昆仑山路以东、祁连山路以西、嘉陵江路以南的地段,西邻凡河,
建筑用地面积70000万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规模:
基地内建筑面积50000万平方米。规划主要由六个功能组成,包括
陈列展示区、藏品储藏区、服务共享区、实验培训区、后勤保障区
以及剧场表演区。
2 立意构思
立意构思围绕着以下三点展开:
(1) 如何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与地域建筑特色相结合?
(2) 如何使单体建筑与城市的脉络及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3) 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
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
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
“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
建筑的立意构思是通过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模式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取得联系。中国建筑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
展,一直沿用了院落的布局模式。院落作为中国传统生存环境的空
间形式,是典型的领域空间,具有较强的内外分隔性和内向性。建
筑通过院落的重复组合形成其外在形式。这样的布局模式体现出中
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
和地域性相吻合。
3 建筑表达
本案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以及对基地与城市的关系和场
地分析,提炼出“院落”和“方形”这两种母题来进行方案的设计
和表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相联系。方案从简单
纯粹的几何图形—方形出发(图1),利用“院落”这一母题对建筑
进行了化整为零的处理,从而把建筑主要分成四部分—展演区、观
演区、后勤服务区和办公研究区。这样整个建筑在平面功能上布局
合理,各部分相对独立,功能上互不干扰,但又通过院落这一组织
方式将各部分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建筑采用院落的布局模式也符
合铁岭当地的地域特色,同当地的传统民居形式—“东北大院”取
的联系。方案借以院落形式融入到铁岭市的城市肌理当中,并通过
水的运用和“院落”母题的重复使用,使室内外空间和景观得到交
融。建筑展演区全部座落在水面上,很好地利用了基地西侧的凡河
景观带,使建筑更好地与基地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建筑形体是由矩形形体重复和变异组合而成,各个形体之间形
成许多院落。这些院落是室内外空间的中介因子,这样参观者在参
观博物馆时可以在室内外空间的交替中行进,充分地达到室内外空
间交融的目的。建筑还力图创造出一种纯粹的、合理的、静谧的空
间(图2)。建筑的外部基本处理成实墙,材质上选用了清水混泥土,
而面向庭院的部分则大部分做成玻璃幕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建筑外部的实墙处理,使建筑产生一种张力,富有力量感,符合博
物馆的建筑性质,也象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
筑外立面采用了方形小窗(图3),以“方形”为母题处理整个建筑
的立面,更好地将建筑各部分统一成一个整体,营造出一种纯粹、
静谧的空间形式。
总的来说,本方案通过运用“院落”和“方形”这两种母题很
好地将建筑的立意构思表达出来。通过这两种母题的重复使用,也
使参观者更全面地理解整个建筑,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有关建筑创作中母题的运用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下面再举几
个例子进行说明。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在这个建筑当中,从室外到室内,
从局部到整体,到处可以看见设计者对“方形”和“灰线白底”这
两种母题的反复运用,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的环境,使人产生对中国
古典建筑的联想。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感受,富有浓郁的
中国现代建筑感。
安藤忠雄设计六甲山集合住宅也运用了母题重复。它位于六甲
山南面的斜坡上,看似一座高层建筑,实际上只是由一些三层的独
户住宅错落而成。建筑不断重复的几何形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 相互融合。建筑中的“街道”和“广场”
作为空间的连接体,与简单的几何形体一起成为设计的母题,整个
建筑统一完整。
另外,皮亚诺设计的芝柏文化中心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受到
当地棚屋的启发,提炼出其内在的精华—木肋结构作为建筑设计的
母题。木肋向上高挑而又收分,显示出与当地民居异曲同工的造型
景观。整个建筑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建造但又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
特色。
小结
一直以来,母题法被许多建筑师运用到他们的建筑中,因为在
建筑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好母题可以使建筑在形式上达到统一;可以
使观察者对建筑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出设计
者的立意构思。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沈福煦.建筑设计手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