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
• T、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是在肺重建 血管周围的主要炎症细胞。
• T淋巴细胞其局部可以合成许多细胞因子如 IL-1, 通过诱导 PDGF、 转移细胞生长因子 (TGF) 合成而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同时也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 。
• TGF转染可引起血管中膜内膜增厚。
PDGF可诱导VEGF的合成,而VEGF可促 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增加微血管的通 透性。
谢谢!
• 一般认为肺微小动脉内皮损伤是肺动脉高 压的起始环节,内皮受损功能失调,血管 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产生异常,直接作用 于血管平滑肌。早期肺血管收缩,后期肺 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导致肺动脉高压的 发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有:
遗传学机制 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 离子通道机制 炎症机制
1.遗传学机制
• 前者主要为血栓素(TX)和内皮素-1(ET-1)等 。
• 后者主要是前列环素(PGI2)和一氧化氮 (NO)等。
内皮受损必将导致收缩和舒张因子失去平衡。
2.1 前列环素
• 前列环素I2(PGI2)是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 酸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通过刺激环磷酸腺苷的生成而起作用。 是重要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还具有抑制 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小板聚集作 用。
• 缺氧、食物抑制剂可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 胞的Kv,使钾离子通道下调,导致钙离子通
道开放增加,从而引起肺血管收缩反应及 血管重构。
4. 炎症机制
• 目前认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炎症机制是 肺动脉高压发生的重要原因。
• 缺氧、自身免疫性抗体、病原微生物等多 种因素可以导致促炎症因子表达升高,激 活炎症细胞和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启动增 殖过程和炎性病变。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血栓素受体 密度增加,TX抑制剂可适度改善肺部血流 动力学。
3.离子通道机制
• 钾离子通道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起重 要作用,其中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Kv )是研究最多、结论最明确的一种。
• Kv对于维持膜电位以及调节细胞内游离钙 离子浓度来说十分重要。
• 如果抑制Kv会使细胞内钾离子积聚,导致 膜电位升高而去极化,激活L型电压门控钙 离子通道,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血管收 缩并启动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血管壁重 构。
• PGI2缺乏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而肺动脉高 压 少时。前列环素合酶表达降低,PGI2生成减
2.2 一氧化氮(NO)
• 一氧化氮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由内皮 细胞通过一氧化氮合酶从精氨酸产生,通 过复杂的途径,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 的环磷酸鸟苷使血管扩张。
2.3 内皮素
• ET-1是21-氨基酸肽,由内皮细胞的内皮素 转化酶催化大内皮素产生。通过激活内皮 素受体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快速升高及激 活蛋白激酶C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的血管收 缩和有丝分裂作用。
2000年有报道指出编码Ⅱ型骨形成蛋白受体 (BMPR2)的基因发生异形接合体突变是 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的基础。
• BMP主要调控对胚胎发育、组织稳态等起 关键作用的细胞功能,并可抑制血管平滑 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 BMPR2单倍剂量不足是疾病易感的主要分 子机制。
2.血管活性物质失衡机制
• 肺血管收缩和舒张是由肺血管内皮分泌的收缩 因子和舒张因子共同调控的。
• 内皮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血管收缩物质 。
• 肺动脉高压患者ET水平增加,而肺血管ET 清除下降。
• 内皮素和PGI2、NO之间在生物学效应上存 在着拮抗作用。
• ET-1 的增加可使PGI2和NO的合成增加, 而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则能抑制内皮素 -1 的合成。
2.4 血栓素(TX)
• 血栓素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产生,是一种 有效的血管收缩药、平滑肌促分裂剂及血 小板凝集诱导物。
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
我国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PAH)的诊断标准:
• 在海平面水平呼吸空气,静息状态下肺动脉 收缩压>30mmHg、肺动脉平均压 >20mmHg 或运动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 >30mmHg。
• 目前,关于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 制仍不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