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理论的竞争优势观比较研究
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核心
问题,特别是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由此提出动态能力观。在
回顾动态能力观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比分析了动态能力
观与资源基础观和资源优势理论的差异,进一步明晰了动态能力的关键特征及其
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得出相应结论,并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动态能力观 资源基础观 资源优势理论 比较研究
早期和当代战略管理文献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企业怎样获得和维持其竞
争优势”,在超竞争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凭借产业定位或者资源实力所积累的竞
争优势会被快速的技术创新所侵蚀,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响应外部需求,及时调
整内部资源配置。在此背景下,基于资源观基础,同时又作为该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动态能力理论(DCP)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动态能力观与其它竞
争优势理论的联系和差别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和阐述,使得对企业动态能力
的测度、评价和培育等研究难以深入。
动态能力概念的提出
提斯等人1997年发表在《战略管理杂志》上的论文是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的
重要里程碑。在该文中,提斯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
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它反映了企
业在既定路径和市场位置约束下,获取新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温特提出的组织能力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指出
“组织能力是一(系列)高层次的组织惯例或惯例集合,这些组织惯例结合在一
起所形成的投入流,能让管理者在生产出特定有意义的产出方面获得一系列的决
策选择。”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以前战略观所忽略的两
个关键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
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
织技能或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种战略优势观比较
(一)资源基础观
不同于早期关于公司优越性的解释,比如:进入壁垒,垄断力量的确立,或
者是关于长期成本的提价,资源基础观(RBV)聚焦于那些公司拥有的并能够帮
助公司赚取超额租金的稀缺资源。通常,这些资源都是异质性的,并且对竞争对
手来说是难于模仿的。换个角度来说,在资源和能力的秉赋方面,RBV认为企
业本质上是异类的。企业间资源的差异性持续发展的趋势明显。然而,RBV承
认新能力开发的前摄作用。技能获取、学习和组织无形资产的积累都是战略管理
的基础。
对RBV的回顾应该追溯到彭罗斯(Penrose)的研究工作,她认为公司既是
一个行政组织,同时也是一个“产品资源”的集合,既包括物质形态的资产(工厂、
土地、装备、原材料等),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管理人员,工程师等)。持
RBV观点的学者也研究企业具体资源和能力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即所谓
的VRIN属性。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于模仿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
以便于它们能够赋予拥有者竞争优势。
(二)资源优势理论
在营销学的文献中,RBV已经导致了新理论观点的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
哈恩特和摩根的资源优势理论(RA theory)。RA理论共享了RBV的几个根本原
则,比如资源的异质性和稳定性。然而,RA理论有了相对更为广阔的视角,其
认为行业需求是异质的和动态的。而且,当个体企业仍然是关注的焦点时,企业
可以同其他企业建立关系。RA理论同时也明确了个体资源产生的竞争优势仅适
用于特定的企业。
(三)动态能力观
尽管资源基础观倡导管理者关注开发具有企业特性的资产,但这还不足以说
明以下两个关于企业应该怎样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问题。
首先,资源基础观并没有认真研究特定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并且怎样在快速
变化、动荡的产业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提斯等人把这样的环境描述成“快速变
化的局势”。资源基础理论局限在了“高速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竞争
优势特别具有挑战性,因为“优势的持续时间天生就具有不可预测性,时间成为
了战略的核心因素,并且驱动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本身就是一些不稳定的流程,
这些流程的维持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第二,资源基础观对企业怎样增加内部和外部能力存量来构建新能力并没有
做出详尽的解释。尽管资源基础观把资源和能力看成是异质性的,但是动态能力
观则认为,这些在细节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企业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动态能力
框架认为竞争优势不一定必须来源于企业资源,而是来源于管理者怎样配置这些
资源。动态能力的本质在于构建新的资源配置。
从竞争优势来源的角度分析,RBV、RA理论和DC观的主要差异总结如表
1所示。RBV认为,竞争优势根源于VRIN资源的占有,RA理论认为,当一个
公司利用其资源配置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具有更高的
价值或更低的生产成本时,就有比较优势存在。而对于DC观来说,竞争优势不
仅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而且存在于来自动态能力的资源配置。
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
总结提斯等人的观点,可以发现,所谓动态能力其实就是一种适应性机制,
是一种对组织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的机制。据此,动态能力就可
以总结为五个关键性的特征:惯例;学习;路径依赖;定位;传递。
在RBV忽略或空白的地方正是DC框架开始的地方。动态能力框架建构在
RBV和RA理论共同关注的领域,不同于经济理论的解释,动态能力理论不再
把组织看成是一个黑箱,而把企业看成是特殊资源和能力的集合。动态能力观可
以看成是一个改进的和部分升级的RBV。
RBV的动态能力延伸从本质上解释了企业怎样通过动态能力配置资源去创
造竞争优势。在高速变化的环境中,资源和动态能力都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
本要素。因此,动态能力可以用来开发那些能够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源配置。
这种关系的优点在于视管理者的能力来构建新的能力,比如优秀的产品设计或者
商业关系等。图1展示了这种观点。
配置和利用动态能力和把它们转换成资源配置是其中的关键步骤。动态能力
是植根于具体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或惯例中的,而这些流程正是被设计了用来操纵
和管理资源应用于价值创造战略中的。众所周知,学习机制引导着动态能力的演
化,也是路径依赖的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同样的能够从动态能力中发
展资源配置的能力,但是那些在这一方面能够胜过竞争对手的公司将获得长期的
竞争优势。
战略流程,比如产品开发和战略决策的制定,能够使公司在动态的市场中运
营以便把资源应用到全新的价值创造的战略中去。最为关键的是企业整合、构建
和重新配置组织内外各种技能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这种关系
对高速变化的动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习和商业流程的不断提炼在决定
企业成败的关键能力更新和补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资源的VRIN属性和动态能力观都是企业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组
成部分。尽管资源基础观较为有效地解释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但是动态能力强
调了管理者在为企业资源的价值而开发动态能力中的价值,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
长期竞争优势创造过程的理解。
虽然动态能力框架现在被认为是富有洞察力和影响力的基础理论,但是动态
能力并没有能够回答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所有问题。对RBV和DC框架的各种
各样的批判观点都可能会出现。知识管理与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构建和更新,
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动态能力的运作。
参考文献:
1.Teece D.J,G.Pisano and A. Shuen, Dynamic and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
2.Winter,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