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案小说概论

公案小说概论

公案小说概况
(一)“公案”的含义
“公案”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题材类型,但古代资料中并没有
留下“公案”的明确定义,因此我们不得不从古代相关资料中查找它的
用处,归纳它的含义。
有学者称,“公案”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大多是在谈论法律或
公务时使用,如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程者,依令:‘公案,小
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赵远《请超选朝官能活冤
狱奏》:“委刑部据状追取本道雪活公案参验,如事理合得元赦,便仰
给付牒。”李商隐《为绛郡公上李相公启》:“馈飨将药瓯并进,假牒
与公案相随。”有人还将公案入诗,如子兰《寄乾陵杨侍郎》:“步量
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到宋元时期,这一词语已得到较为广
泛的使用,见于当时的史籍、文集及笔记中,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
编》一书中,“公案”一词频频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公案”一词既
非秦、汉、唐人的概念,也非近人、今人才有的名词,而是首见于宋
人“说话”的名目,经过元明清盛极一时而终归泯灭。其实“公案”
一词在宋元时期有多种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官吏审案听讼时所用的桌子。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
录》:“孔某者,皇庆癸丑间,为浙江省掾吏。身躯短小,仅与堂上公
案相等。”
二,是指各种类型案件。 如宋话本《错斩崔宁》:“府尹也巴不
得了结这段公案。”
三,指官府公文案牍。如苏轼《辨黄庆基弹幼子》:“今来公案,
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按验。”再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诏法寺有
疑难公案,并具刑名并执见不同,申中书、枢密院,方得禀白,令御史
台觉察。”
四,指争论较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如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
景仙书》:“仆
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此外它还被引申作佛教名词。禅宗认为前辈祖师之言行范例犹如官
府案牍,具有效力和权威,可用以判断是非迷悟,故借用之。如释圆悟
《碧岩录》:“劈腹刻心,人皆唤作两重公案。”一般来讲,一个词的
具体词义大致包含了当时人们对该词所代表事物、现象或观念的基本认
识。从上面所举宋元时期人们所使用的“公案”一词来看,
“公案”一词的各个义项多与官府、案件相关。
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把“公案”一词与文学联系起来,形成所
谓“公案传奇”即“公案小说”这种文学概念的,当出现于宋朝。南宋
灌园耐得翁在其《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目里说:“说话有四家一
者小说谓之银子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
事……” 除了宋代民间说书艺人及其话本中提到“公案”外,当时文
人作家在写这类故事时,也使用了“公案”这个概念,比如南宋洪迈撰
著的《夷坚志》中就不乏其例。洪迈所写的《何村公案》、《艾大中公
案》之类的故事,并不是话本体而是笔记(传奇)体。显然在宋代不同
文学体裁的创作中都已经使用“公案”一词了。

(二)公案小说的发展过程
1、唐以前零散的公案故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公案题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来被广泛运
用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题材形式之一。
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
特点。上古神话中就有了跟案件有关的“法”的意识和文化渊源。先
秦“春秋三传”、《国策》、《国语》,虽然已记载大量与法制有关的
人物故事,但却散乱无序,后来却全被《史记》吸收。史传文学对整个
古典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公案小说确立了一个局内之义与一个
局外之义的思想传统,既强调“公正廉明”,又肯定了“仗义行侠”的
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开始以描绘案情为主,虽
然大多数只写到案发情况,忽略了勘案、判案、结案的过程,但也出现
了少数具备完整结构的公案,如《搜神记》中的《苏娥》。据黄岩柏统
计,在此时期18种“志怪”书中有112则公案故事。14种“志人”书中
有37则公案片段。“这些公案故事有的是佛教宣传品,有的表现鬼神虚
幻或阳世现实,由此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艺术上,文字简洁生
动,谋篇起落有致,然而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文学,所以仍处
于“梗概”或“片段”的局限之中。

2、公案小说的形成
唐人小说以其有意虚构而极大地摆脱了历史真实的束缚,具备了文
体的独立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公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矛
盾纠葛,容易编织曲折离奇的故事,因而在小说文体独立之初便被纳入
其中,成为重要的文学因素之一。这一时期的公案作品已经具备了发
案、勘案、结案三层结构,初步形成了公案小说的模型。例如《玉堂闲
话》中的《刘崇龟》、《北梦琐言》中的《刘方遇》、《桂苑丛谈》中
的《李德裕》、《大唐新语》中的《武三思既废五王》、《逸史》中的
《孟简》、《阙史》中的《赵江阴政事》、《逸史》中的《公孙绰》等
均有上述三个案件结构。
公案故事在唐代的发展成熟还表现在传奇与笔记小说中。其中杰出
的代表有《谢小娥传》、《苏无名》、《崔思竟》、《赚兰亭序》等。
唐高宗时进士张鷟对公案文学的贡献较大,他不仅编撰了著名的判词集
《龙筋凤髓判》,还撰写了一批反映案狱斗争的笔记体公案小说,代表
是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唐公案文学中“精察”官吏形象的出现,是
中国式的推理侦探小说—即公案小说所独具的特色之一,具有浓烈的民
族色彩,对后来西方推理侦探小说的创作也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
外,五代末宋初和凝、和蠓父子的《疑狱集》,宋代郑克(生于北宋末
南宋初)所编的《折狱龟鉴》,桂万荣(南宋时人)的《棠阴比事》
(约成书于1225-1264年);还有宋慈(1186-1249年间)的法医书《洗
冤集录》(刊刻于1247年)等其他法家案例书,对后代公案小说的创作
也有一定影响。

3、公案小说的成熟与完备
宋元时期,公案小说才真正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小说类型。对于公案
小说的定义,我们依照大多数学者的思路进行了一番分析,基本上得到
了以下认识: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大都
以清官断案折狱为主,主要歌颂刚正不阿、清明廉洁的清官。古代小说
发展到宋元时期,形成了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其中的公案类作品自然
也就构成了两个分支,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一方面讲述讼狱故事的
文言短篇小说开始以“公案”命名,如洪迈《夷坚志》中的《和村公
案》、《艾大中公案》等;另一方面,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罗烨的
《醉翁谈录》都将“公案”列入“小说”诸家。这些不仅意味着“公案”正式
得到了广大小说家的认同,开始堂而皇之的地在小说创作中占据重要地
位,而且标志着宋元小说家对公案的进一步开掘成为可能。
事实上宋元时期已有四种公案形态:法家公案集、文言笔记中的公
案散篇、公案话本以及介于法家与话本小说间的公案小说,然而有目可
查的或存留下来的公案小说屈指可数。综合诸学者对现有宋元话本及公
案小说的判定,下列话本小说当属公案之作:《错斩崔宁》、《金鳗
记》、《曹伯明错勘赃记》、《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合同文字
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菩萨蛮》、
《勘靴儿》、《三现身》、《碾玉观音》、《宿香亭记》、《山亭
儿》、《错认尸》、《任珪五颗头》、《简贴和尚》。
明代是公案小说创作空前繁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和
拟话本公案小说,继承了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和宋元话本公案小说的优良
传统,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往更为广阔。其中拟话本公案小说代表了中
国古代白话短篇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中国小说史
上第一批书判体公案短篇小说专集和传记体公案小说。其中包括以《皇
明诸司公案》为代表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和以《龙图公案》为代表的传记
体公案小说。它们标志着公案小说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示出
公案小说专集文学性逐渐增强、并向长篇公案小说过渡的演进趋势。清
代出现了长篇公案侠义小说如《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
等著名作品。20世纪初,公案侠义小说发生裂变。侠义部分演变为武侠
小说,公案部分演变为侦探小说,在社会上兴起了的武侠热和侦探热,
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这两类小说的分合演变,既有我们民族传统思想和
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此不多赘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