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有毒无毒

中药有毒无毒

上古时期,常将“毒药”作为药的 统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无毒者为“食”,有 毒者为“药”。此亦为药食同源之说。
“药多有毒害,区别于食,故谓之 药。”因此可以总结为“药”即“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毒”乃“药”之偏性
张介宾《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 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 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既是相对的,又是 密切相关的,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 定条件下,有毒与无毒可以相互转化。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 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从 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有毒”反应减少 到最低限度。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组成部分,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概括有:
张子《儒门事亲》对药性之偏认为: “凡药皆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 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其特性分为上、 中、下3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 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 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 治多种疼痛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合理炮制条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否能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无论以体内 或体表何种方法给药,均必须严格控制其 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用,亦不可常量持 久用。
可知《本草》中所述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 指有无毒害,而主要是指药性强弱、缓烈,性峻 烈之品多被视为毒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毒”为药之害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毒药概 念逐渐由广义转向狭义,毒药专指使用不 当会产生副反应甚或致人死亡的特征。
隋朝元方《诸病源候论》记“凡药云 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 能杀人”。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对药物有 毒与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将药物 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汉代,药物有毒与无毒理论,同四 气五味一样,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 原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 药的配伍、炮制和使用方法,在正文中 将所载365种药按有毒与无毒分为上、 中、下3品。
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对有毒无毒的 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
二、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通常药理学意义的毒药是指治疗量与 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超过中毒量即可 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药物。
中医对有毒无毒的熟悉更加广泛。中 医对“毒”的含义可从三个方面熟悉。
(一)毒与药相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药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 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只要剂量 适宜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即为 无毒。超出最大剂量,出现中毒反应成 为有毒,通常不认为有毒的中药亦可变 为毒药。故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成 为药物有毒无毒的分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中药有毒与无毒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
(一)含不含有毒成分(毒的本质) 一般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
如乌头有毒因其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 等;马钱子有毒因其含有番木鳖碱;斑 蝥有毒因其含有斑蝥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整体是否有毒
中药是多成分的,成分之间有协同 亦有拮抗,致使有些含有毒成分的中药 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
如人参中的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 用,而人参皂甙A有抗溶血作用,因此整 体上不显示溶血的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 毒性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差异。一般 有毒药物含有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 的药物不一定有毒。
(三)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药物毒 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本草经注》 对所载药物逐一标明了“有毒”或 “无毒”。
隋朝《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 “毒有大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素问》提出 “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者治病十去七, 小毒治病十去八,无毒治病是十去九”。 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中药有毒与无毒的源流
《淮南子》记有:“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遇七毒”。说明我们的 祖先在发现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对药物 的有毒与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周代,医药学家学会了用药物的毒 性治病。《周礼天宫》有“医师掌医之 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药物的毒性作为中药性能之一,与 药物作用之间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毒性是药物作用表现出来的基本性 质,离开了药物的具体作用,便无所谓 毒性。
毒性也是从特定的角度,对药物作 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概括,用以表示各 药物的偏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毒性具有普遍性,不存在绝对无毒 的药。
因此在进行有毒中药的界定之前, 对中药毒性涵义的熟悉应当明确,否则 轻易混淆不同层面“毒”的含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蜀 极闭口者有毒,误食之,强人咽喉,气 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
历代本草在药物条目下:“有毒”、 “无毒”的标注亦多指此意,现代中药 学将有毒无毒连同四气五味、归经共同 归属为中药的基本性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
的基本法则之一。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 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 治而取效。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 伤;
大风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 顽癣;
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 喘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