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与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现代工程测量课程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该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在保障教学仪器投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教、学、练、做”一体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动手能力
在水利类、交通类、土木类等工科院校,现代工程测量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近些年社会上探讨现代工程测量的改革,制作了一批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课件,推出了包含GPS、数字测图等测绘新技术的教材。
但各院校的教学改革进展并不平衡,仍有一些院校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知识为主。
随着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定位,调整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拓宽了培养方向,加强了学生对适应测绘新技术的能力需求。
1 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
现代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应以传统的测图为主向应用测绘技术为主方向转变,逐渐增加更适合专业需要的专业测量和施工测设等内容,相应减少了地形图测绘的比例。
使学生就业在工作中遇到测绘问题时,能够做好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
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精心考虑和统筹安排。
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要讲清楚重点
与难点和背景知识,然后教师通过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其抓住其中关键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教学工作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实践操作比较突出的学生,提供一些科研课题以及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内容更新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测量点位要素,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处理方法;熟悉常规仪器使用及了解测量新技术应用;将测绘方法联系实际的测绘、测设工作的能力。
2.1 出版校企结合教材
好的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工程测量》校企合编高职高专教材,内容包括测量学的高程、角度和距离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地形图绘制,施工放样等。
还要反映测量新技术,例如:GPS、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测图技术等新技术。
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这样学生能及时学到专业上需要的新知识、新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正确使用“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了解了“四新”(数字测图、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会识图和用图,学会了应用新技术解决专业问题。
2.2 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试卷的形式,以百分制对学生的成绩一锤定音。
该方法在激励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根据考试成绩查漏补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考试命题容易过于依附教材、考试形式单一、评定缺乏科学性。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考核的方法应科学,考核应具有检查、激励的功能”。
高职教育在保证传授新知和理论系统性的同时,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的转变。
也就是推行操作与理论、能力与知识并重的考核模式。
首先分析课程的能力要求和必备的知识,设计出有效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例如:数字测图这部分内容就选择了地物和地貌的具体画法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作为操作考核的内容。
考核时,技能考试内容在考试第一堂课就布置给学生,并告诫同学虽然测量的工作是集体配合完成的,但每个人还要独立通过每一项的考核,若技能操作考核不合格则不能参加期末笔试考核。
使学生打消侥幸和依赖心理,重视操作训练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课程考核第二项内容是“专业核心项目”的考核。
这个专业核心选择专业上的重点和实用项目,考核采取了分组实操、模拟答辩的方式。
这项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能力和集体工作中的协作能力。
课程考核的第三项是平时考核,包括课堂问答和课外作业。
课堂问答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外作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办事的质量意识、规范意识,检查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实训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等。
课程考核的第四项是期末的笔试考核。
将传统的考核方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考核内容不仅考专业知识,更要考应用能力。
在上述考核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操作考核与项目考核占50%,笔试考核占40%。
经过我们多轮的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都比改革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 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工程测量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这就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以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1 多媒体
由于多媒体教学可把大量的文字、声音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集成于一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课堂授课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师在不需要添置挂图、模型等
教具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清晰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加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其教学效果更直观、可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
如:讲授GPS测量时,将其外型及各部件的关系、测量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概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化进行教学是改革的又一方向。
例如:将教学资料放在网络公共信箱里,学生可以查阅、下载,教师还可利用QQ和微博与学生随时交流答疑。
3.2 实训
现代工程测量通过实训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授课时,将原理、方法与工程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各学校基本建设不断的“优势”,与工程建筑单位联系,让学生实地学习,让学生建立起贯穿测量施工全过程的直接印象。
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次为期三周的综合生产性实训。
综合生产性实训是要达到与专业整合、学科衔接、生产岗位相结合的目的。
为此,按照“教、学、练、做”一体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教师制定出实训的框架、实训应上交的成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好现场技术指导工作,而不必做事必亲耕、口口喂食的保姆。
4 职业教师素质
第一,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每个教师都要注重不断学习,到测绘生产单位锻炼或高校进行必要的进修。
调整知识结构,努力学习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转轨。
第二,建好“双师型”教师队伍。
无论从课堂教学,还是生产性实训项目、课间实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能做到。
在有限的时问和空间内,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也让学生从教师的负责精神中看到可贵的职业道德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现代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力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测量项目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实际,达到与生产岗位技能“零距离”。
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过程,总结经验,切实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与就业岗位要求水平相适应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谭衢霖,杨松林,王斌.工程测量课程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0(12):69-72.
[2] 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12-13.
[3] 王健,王晓林.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及课堂互动模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36-140.
[4] 李风荣,杨秀平,刘明坤.美国外语教师教育标准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2):137-140.
[5] 张晓雅,赵景民,王军龙,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09(1):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