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1 / 20 [1] P1方法论(methodology)指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程序,而“方法”(method)指的是具体做法。研究方法论可以看作是研究逻辑,人们运用这套逻辑能够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任何研究方法或研究逻辑只能对一门学问的研究过程给予形式化的界定,并不增添所需的专业内容。 [2] P2个人求知,总的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认同别人的知识,二是直接观察体验。这些求知途径可细分为: 1)因袭法;2)权威法;3)常识法:人们根据以往经验和直接感受而取得的知识;4)科学方法(客观性:研究的是“是非命题”(yes or no);实证性;规范性;概括性);5)思辨法; Tips: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理论认为人的因素是潜在的,自己并不知道; 科学研究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往往在于人们发现原先未曾注意到的各种差异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同一属性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3] P12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function)与功效(effect),并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普遍性)。而哲学社会、文学、宗教、艺术等才是与寻找人生有意义密切关系的人文学科(特殊性)。 [4] P14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管理科学 人文科学

科学方法 思辨方法 逻辑 直觉 本体、情景分离 本体、情景交融 科学 艺术 图 1 学科定位频谱 Tips:社会科学可定位于靠近自然科学一侧,而管理科学则较接近于人文学科。 [5] P16 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经济学研究的人是抽象的经纪人,消费者或供应者。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或群体中的一员。管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则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 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vs. 管理学科(management studies, business 2 / 20

studi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ies) [6] P18管理研究的两个难点: 管理者的形象思维;管理情景:C=W∪S,W—工作环境;S—思维模式,管理情境可理解为系统本体所处的主(S)客(W)观环境。 [7] P30管理研究性质的判断 (1) 管理研究须兼用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然而,管理研究方法论仍垂青于科学方法。科学研究将不断“蚕食”思辨研究的内容,不过管理领域中思辨研究将永远存在,在管理研究中总有科学研究无法替代的内容。 (2) 管理研究要分辨哪些管理学科的分支、内容和研究阶段适合应用科学方法,哪些适合思辨方法。 (3) 尽管管理研究方法论侧重于讨论科学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但思辨研究的结果无语应属于管理研究的成果。 [8] P37基础研究通常注重收集和发现带有共性的信息而忽略一些个性的信息,不要求研究成果用来直接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应用研究则要求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并为社会、某些组织或群体带来实际利益。多大多数管理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这一类。 [9] P38描述是基础,解释是后续。描述型研究的重要性不次于解释型研究。将事情界定清楚是研究的前提。规范型研究回答“应该怎样”或“应然”的问题。描述、解释型研究结果只是做出诊断,规范型研究则是做决策,采取行动。Q1:最合理,其评判准则是采用反映决策者主观满意程度的效用值。(研究目的) Tips:从论证方法角度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注意区分不同的“种群”。 [10] P41基础构件不牢靠,大的理论构思、构架就无从谈起。 [11] P41概念: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观测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于是将这种共性构成一个概念并冠之以一个名词(对所观测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概念是“公用”,而概念化的过程却是“私有”。很有必要在研究报告和论文中明确界定所应用的概念,从读者的角度设想,这样的表达能否使读者和自己一样来理解此概念的含义(明确概念提出的一些条 3 / 20

件)。概念最终要归结到某种清晰的测度指标。 P45 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对某个概念赋予一组规范心象,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前后一致。 [12] 科学研究应使用中性名词,即不包含主观价值判断。不应该出现一些说自己的结论有“重要价值”之类的评判。 [13] P51名词定义的种差界定法,即种概念=种差+数概念。该名词隶归于属的范围,种差指该名词和同类中其他名词的质的差异。 [14] P55变量指具有可观测性的概念(属于概念类),变量包含若干属性,属性总是依附某个变量而言。 P58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控制变量):遏制或调节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变量。自变量往往和中介变量同时存在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变量间关联的性质概括来说分为三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和虚无关系。 1)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共同发生变化,但无根据认定某变量变化是由另一变量引起或者相反,很可能两变量的变化是由其他变量所引起的。 2) 因果分析中常常离不开中介变量 [15] P58 命题(proposition)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形式是一个非真即伪的陈述句。分类: 1) 公理(axiom,postulation):作为理论推演的基点,从公理可以导出其他的理论命题。公理本身无法由经验直接检验。 2) 定理(theorem):定理由公理推导出来,它可以由经验检验和证实。 3) 设定(assumption):这类命题未经过也不准备在研究工作中验证,但从逻辑上承认这种自行设定的假设。设定并非研究主题,而作为一种前提条件或约束条件存在,如果有人不接受这种设定,便可完全拒绝此研究结论。当然人们也可以不接受研究者的设定,但承认研究工作的意义。 4) 假设(hypothesis):在研究开始时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它构成研究主题。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是研究工作的主线。 [16] P59假设的合理性判断: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作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 假设表明研究者对于研究结果的一种设想,对于研究问题中变量间关系的一 4 / 20

种预期。 假设意味着有新的设想(idea),有了假设才可能有新发现。 假设立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研究对象(样本)、研究程序和步骤、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等的选择都取决于假设。 1) 假设应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提出假设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任何假设的提出都毫无例外地以前人研究工作为基础。 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时,还须给予能自圆其说的定性解释,说明它是合理的,有研究价值。 2) 假设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述变量之间关系。假设清晰有赖于变量界定清晰,一般假设先描述自变量,它被视为主动的原因变量,然后再界定因变量。 3) 假设必须是可以验证的,如果假设无法验证,无法用观测、试验的事实来支持或拒绝,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 用来验证的事实和证据总是就有限范围而言,即使有限的观测和试验都被证实,也不可能证实所有的可能情况,也许外推一步就是否证。所以证实的假设适用范围要慎重地设定,这就是研究结果的有效性问题。管理问题中已被证实的假设,对其范围延伸更要小心。验证中出现否证,同样是有意义的工作,可借此判定假设的适用范围。 [17] P62 假设的类型与表达形式: 陈述假设和对立假设(虚空假设或统计假设)。实际情况下,陈述假设用于表达研究者的预期,而用统计虚无假设来进行统计检验,在分析、检验虚空假设基础上来推断研究假设。在管理研究中大多采用陈述假设,实证研究中常采用统计假设 假言判断就是判定某一事物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P(𝑞|𝑝)=1;必要条件:P(𝑞|𝑝̅)=0;充要条件:当且仅当P,则q。 5 / 20

[18] P65 理论: 图 2 理论探索过程 关于理论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论是由若干个而不是一个命题组成的;第二,所提出的理论必须能构成一套演绎体系,即要求这种理论在形式上是由多层次的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第三,理论要能解释现实。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情况发生的原因、机理,不论如何抽象的命题,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19] P68推理分归纳推理(induction)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指从具体事实到抽象理论的过程,从数据或证据出发推出结论。事实支持结论,而结论解释事实,归纳出结论是一个推理上的飞跃。演绎推理则是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事实的过程,它的结论必然能从前提推衍出来,如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演绎常可理解成归纳的逆向思维。演绎从一般到具体,从解释到事实;而归纳从具体到一般,从事实到解释。

图 3 华莱士模型(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20] P71分类: 概念的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定义就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指具有概念所指特有属性的事物,分类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种、属、族、类(“递高”)。 6 / 20

分类是深化研究的一种途径,从新的视角去看看问题才会有新的发现。逐层归类就是将研究问题逐步聚焦使研究工作深化的过程。 此外,分类和定义有密切联系。定义项一般情形下是属加种差,而归类就是把属分为若干种,给定义提供了条件,否则种差内容就无法辨识。 分类规则: 1) 完备性:划分出来的种的总和,应当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2) 准则唯一性:每一层次的分类只应有一个分类准则,不能采用两个以上的准则,即不能出现跨越式分类(cross division)。但是异质分类是可以的 3) 种的独立性:各个种项应互不相容或称全异关系。 4) 分类中不能跳跃逻辑等级。 Case study:(规则偏离情况)运用AHP方法时应该特别注意!!!!

经营风险承载能力

环境因素能动因素效益因素

决策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聚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

图 4 公司多经营风险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存在问题: 1) 将经营风险承载能力划分为环境因素、能动因素和效益因素的准则是什么?没有说清楚,因此唯一性和完备性也就无从谈起。 2) 第二个层次中创新、竞争、发展能力等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从独立性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