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

解放军“师改旅”之重度深思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搞师改旅,进而搞全旅制军,我军师改旅的效果不算理想,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而且最后发现西施原来没有颦!这里随便谈谈改革成效不理想的原因并和其它国家比较一下,观点很步成熟,大家多多拍砖。

(1)配属和后勤部队的问题。

师改旅之后旅的编制级别比团要高,但是后勤支援力量显然师不能按照师的标准配置了。

这就导致旅一级部队的后勤支援力量不足。

师改旅以前的团合成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旅是原来的乙等师),摩步团或坦克团内除了队属炮兵就是单一的步兵或者坦克兵,维修保养工作局限性相对较大。

团一级的修理分队保养维护的装备比较单一。

只有师有能力为大多数单位提供后勤保障。

现在的旅情况就步一样了,营是分队级别的单位,装备修理维护能力有限。

旅的后勤部门必须完成原来团和师两级后勤部门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旅的兵种和兵器种类和原来的师相比是一样不少,坦克、装甲输送车、122榴弹炮、122或130火箭炮等主战装备一样不少;部分旅还有电子战分队等新型分队,这更增加了装备维护保养以及修理的压力。

旅的编制级别显然不如师一级,也没办法维持如此规模的修理分队,自然有问题。

再者原来团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4个营的保障任务;师的后勤部门只负责下属几个团的后勤,具体事物可交给团自己去办理。

现在少了团这一级,旅的后勤部门要一直管到营,而旅下属营的数量比团多多了。

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下辖一个坦克营,4个摩步营,还有炮兵团(这个团是指挥机构,没有政、后、装部门)榴弹炮营和火箭炮营。

(2)管理问题。

营是分队,最低一级的部队是团,团也是最小的合成化单位。

营只是一个作战指挥机构,比如营里面的人事调动任免、薪金福利发放、干部退伍转业、新兵入伍和分配,营都是管不了的。

这些事情都归团里管。

现在的旅,团一级已经没有了,营的级别又没改变。

让旅管到连实在勉为其难,连队的数量也太多了,即使下力气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就是干部的升迁问题。

以往的营级干部要往上继续发展,可以到团里面去任一个副职,比如营长提副团长或者参谋长(任副参谋长算平调但是对将来的升迁也是有好处的)。

连级干部也可以直接调到团里面任作训股长之类的职务。

现在不同了,团没了,很多干部升迁的职位自然随之消失(炮兵团还好点)。

(3)营级面对的挑战。

现代陆战一样是高度合成化的,而我军的营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

我军把团作为最低一级部队来建设,也是最小的合成化单位。

营一级是没有合成化这一说的,比如摩步营除了队属炮连,就是步兵连和机枪连,没有进行火力支援的坦克或突击炮。

实战中这样的编制是不行的,美军通常是编组营级战斗在队机步营的基础上加强配属坦克连、炮兵分队等(或者装甲营加强配属机步连、炮兵分队)。

苏军与之类似,都是在单一兵种的、非合成化的营上加强配属其它分队以达成战斗目的。

以苏军的概念,实际作战中“营”实际上加强了大量的其它分队(在70到85年的苏军演习中一个摩步营最多可以加强一个坦克连、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排、一个自行高炮排),以一个合成化的整体出现。

美军不仅如此,营还可以呼叫航空兵支援。

我军的一个机步旅,有四个坦克连、12个步兵连(机枪连在战时都加强到步兵连里面去了)、四个迫击炮连、3个122榴弹炮连、3个122或130火箭炮连。

从兵力上看组织类似的战斗队是可以的。

但是这样对营一级的指挥能力要求很高,象以前一样单单依靠主官来指挥肯定是不够了,在营一级必须要有一个参谋机构存在以协调和指挥战斗。

西方国家的军队中营一级有参谋组成员为几名参谋军官(也有参谋军士,比如德军),苏军在营一级有参谋长指挥下的数名参谋(70年代是六人,80年代以后是七人但按理论都是少尉或者准尉)。

而这个我军还没有。

补点资料:现行摩步营机枪连是90人,12.7高机6,7。

62重机枪6(这个数据存疑,有说67-2机枪只有4挺的)。

炮连180人,82无9,100迫6,另步兵连3。

一营合计694人,车辆39(80年代改编以前连一级是没有车辆的,此后的乙等师步兵连也没有车辆)甲种乙种部队主要是区别就是人数的多寡和分队、机关部门数量的多寡上,至于武器装备,理论上质量和数量都是一样多,乙种部队的装备很多都储存仓库中,分队和机关部门实行简编。

以前的甲种师一般有一个团执行全训任务,剩下的部队也是生产施工,乙种部队除了少数边境地区的师有全训团外,基本都是生产施工状态,训练时间不多。

即便是战时,甲种师也需要补充和调整少量人员才能作战,全军只有不多的战备值班师才能做到随时齐装满员出动,乙种师就更不用说了,需要战前扩编,一般都是指定了扩编地域,由当地军分区武装部负责扩编的人力。

这种体制比较适合打全面的核战争,但是不适应新时期的地区性冲突,所以2000年后我军基本没有乙种师了,全军实行了统一的平时编制表(普通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两种编制)。

关于后勤管理,可不可以把一些常规的事情交给社会力量.部队集中力量维持武器装备的维护和保障的问题: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后勤保障社会化总后80年代末就有研究,实际上很难,对于机关、学校、医院这样的单位还好对于野战军则很难解决。

比如装备维护保养,美军的承包商可以跟着上战场,咱们的呢?至于基建等等,部队里面有种看法是让部队自己来完成成本比地方施工单位还要低,同理,部队业余种菜也是一个道理。

而且多年以来积重难返,不是社会化就能解决问题的。

就说一个联勤吧,从五十年代试验起搞了多少年才把垂直保障给撸了?“斯瑞克”旅部兵营包含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营部连。

营部连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挥部部分,含:营指挥分排,参谋分排;二是营部连,含:连部,侦查排,迫击炮排,卫生排,和狙击班。

步兵营指挥分排指挥分排包含营长,营执行官(Battalion Executive Office,直译为营执行官,其职责和我军的副营长一样),军士长,和驾驶员等。

营指挥分排装备一辆“斯瑞克”指挥车和三辆悍马。

步兵营参谋分排参谋分排包含:人事管理组(S1),情报组(S2),作训组(S3),后勤组(S4),通讯组(S6),和火力支援组(FSE)。

专业参谋人员还包括随军牧师和卫生排排长。

所有参谋部门将辅助营长制定计划,管理,部署和维持步兵营日常运作。

旅后勤保障问题的解决除了全军的整体大环境外,要对其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

虽然旅相比师来说其主战兵器一样不少,但是只是种类不少,其数量还是少很多的。

我军的摩托化师有高炮、地炮、装甲、步兵等几个团,而旅只是几个营。

按照您的例子:“一个坦克营,4个摩步营,还有炮兵团(一般是三个营)”这么算下来是8个营。

而原来的一个团就5个营包括一个炮兵营。

这么看旅只不过在团的基础上加强了三个营。

对于后勤编制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手、整合功能。

比如坦克修理,一个坦克营编制一个修理排足够了。

多出来的两个炮兵营按比例再加两个班到一个排。

(这都是多说,正常情况下团级单位的修理所都是连级的,营对应的应该是班)这么看装备的修理问题就解决了。

对于装备修理做到小事不出连(部队的要求的对手中装备要会简单维修,装甲分队有专制的副连长),中修不出旅,大了送军或是厂家。

剩下的吃、穿、住、医疗早平时就更好解决了,多发东西就有了。

就是战时的弹药和零件的供应种类会增多,这个就需要从大方向来解决了。

人员管理上,原来的团一般都是55建制,全团有20多个建制连队,旅一般都是三三制,这样算下来基层连队的人员增加并不多,而且原来团也是直接管到连,旅一样可以。

只要管理人员编制精干、不混日子就行了。

人员升迁,旅机关的单位级别和师差不多,不是平级就是低一级,这样营、连主管的升迁问题也就不是很突出了,连长可以生机关当副科长、营长除了直接生7、8号外,后勤部、装备部的级别也都是副团。

还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比如干部、作训、军务等科长也可以的副团级别。

在指挥作战上,我们原来的师建制时如果营单独担任某一重要方向的作战任务时也会有相应的装甲、炮兵等其他专业兵种的加强。

但是由于原来不在一个部队,合成演练的机会不多。

所以在指挥起来有点吃力,多数需要团里协调,但是做为一个整体编制在旅后,合成训练上会方便的多,平时多磨合一下还是可以的。

而且,我们的军队编制虽然和美国、苏联不一样,但是人员设置上还是差不多的,比如我们营一般有四名正副主管,还有一个营部助理,专业兵种比如炮兵还有一个营指挥排长。

这样算一般情况下营直接负责作战指挥的军官可以达到两到三人,根据需要我们在营部现有编成内在挑选一两名士官学校,或是基层有经验的老兵作为参谋军士,其作战职能完全可以等同于美军营。

机关应该减员,基层部队也一样,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现在的火力投送能力比以前大幅度增加,部队已经用不着搞人海战术了。

比如原来的炮兵师改成旅后,换装新型火炮,在人员和火炮数量减少后并不影响其遂行作战任务。

对于我军的师改旅应该确立两个重点,一是突出快速反映部队的建设。

组建体积小、重量轻且武器装备相对齐全的旅。

如一个机械化旅辖一个155自行炮营,一个122炮兵营、一个坦克营、一个武装直升机营、三个机步兵营及若干直属分队。

这样的旅装备、人数都比原有的装甲师要少的多,机动性好,火力精准。

就我国的周边环境来看这样的旅足够了。

在应对复发武装冲突时,可以独立作战。

针对事态的严重程度可调集多个旅协同作战。

二是专业的兵种旅。

象地面炮兵师、高炮师这样的部队,编制体积很大,运输不便,且装备普遍老旧。

针对这样的师在我们应该为他们换装新型装备,用质量代替原有的数量优势。

比如说地面炮兵师,作为军及其以上的火力支援单位,其弹药投送量要大,射程要远,所以我们可以用155代替152和130。

用KS等代替40管。

在适当编成一到两和战术导弹营。

这样,部队的弹药投送量虽然不如原来的大。

但是在准确性方面要比原来的强多了,而且射程也大的多。

比如说摩托化师。

其装备修理单位为营,换成摩步旅的话我们为了保证其修理能力可以保留营的建制。

例如,原来的一个师下面有装甲、高炮、地炮个一个团,步兵两和个团,但是旅建制就的几个营。

这样看旅级别承担的维修任务就要少很多,所以需要的人员并不象师那么多,维修设备同一种类的数量也相应少一部分。

但同时团的维修任务将转嫁到旅上,同样因为装备少了这一部分需要的人员也并不象原来的那么多,我们把两部分整合一下不就有了吗?改变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装备维修制度上要做适当调整,加强军一级别的维修能力,编成若干个维修分队,战时随机分配保障。

关于升迁问题,由于旅的编制本来就比团大,所以其机关的级别也就比团大半级。

但是这不意味着机关就和师一样庞大。

在机关设置上各级部队基本一样,团、旅、师就是在人数和级别上有差别。

营级协同作战,一般来说为营配属作战的多是连一级别的,这时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重点是两个营以上之间的协同。

在我军目前的条件下,这种情况多是上级机关指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