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摘 要 本文是关于闽南方言词语中谐音现象的研究,以闽南方言里的谐音现象作为语料,采用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对这些谐音现象加以解释,分析它们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实用价值,使人们对闽南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传承性有所了解。
关键词:闽南方言;闽南文化;谐音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homonym of Southern Min Dialect. By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y to show the phenomenon of homonym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of it. The mainly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Southern Min Dialect to people that from other areas, make them know more about Southern Min Dialect.
Key words: Southern Min Dialect; culture of Southern Min; homonym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目 录 前 言 .................................................... 4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 3 (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 5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 6 二、方言名称中的谐音现象 ................................... 7 (一)菜肴名称中的谐音 .................................. 7 (二)人名中的谐音 ...................................... 7 (三)店名中的谐音 ...................................... 8 三、方言地区民风民俗中的谐音现象 ........................... 9 (一)习俗中的方言谐音崇拜 .............................. 9 (二)习俗中的方言谐音禁忌 ............................. 10 结 论 ................................................... 13 参考文献 .................................................. 13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闽南方言词语谐音现象研究 前 言 闽南方言属于汉语闽语的方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闽南方言的使用人数极其多,跨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根据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玉环、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再加上,闽南方言的语音语调的独特性,方言地区文化特征的鲜明,让人们对这个中华民族众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充满好奇。 谐音,是我国丰富的语音词汇中的一大特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里一块瑰宝。它是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从而实现表达出特殊语意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古代语言崇拜的一种表现。古人认为语言与世界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具有能够赐福或除祸的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①可见,对于语言中谐音的应用是自古发展、延续至今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都有谐音的身影。 “一般而言,操同一种方言的人,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有其一致之处。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帮助。”②本文提取闽南方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方言谐音现象,再加以归纳,意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展现闽南方言中的奥妙,尽可能多地让人们了解闽南方言地区的特色文化。
一、方言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泉州人称之为“五色话”。这是因歇后语形象生动,风趣诙谐,给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一般情况下,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
① 唐七元:《从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看谐音习俗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月。
②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歇后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来没有定论,因为有些歇后语一身就兼有多种性质,很难科学地对其进行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下文所列的便是第二种歇后语:
(一)一般的谐音歇后语 这里说的一般的谐音歇后语,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社交状态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人们普遍接触得比较多。 1.尻川贴报纸——风车(封股):闽南方言中的“尻川”,实际上就是普通话中“屁股”的意思,而闽南方言中的“风车”与“封股”谐音,即“屁股贴报纸——封股”,意思是屁股上贴报纸,特别引人注意,以此来形容人好出风头,爱表现自己。 2.驼背跌落海——冤仇(弯泅):意思是驼背的人跌入海中,即使会游泳,还是得弯着腰在海里泅水,“弯泅”在闽南方言中的发音与“冤仇”的发音相同,所以,用“驼背跌落海”来形容双方结怨。 3.剃头店公休——没你法(没理发):理发店休假不开工,不能理发,闽南方言中的“没理发”与“没你法”谐音,所以用“剃头罢工”来表示对对方很无奈,“拿你没办法”。 4.老鼠无洗身躯——趣味(鼠味):老鼠不洗澡(闽南方言里洗澡说“洗身躯”),尽是鼠味,方言里“鼠味”与“趣味”谐音。 5.卖豆油兮——倒讲(倒控):闽南方言中所说的“豆油”就是“酱油”,“倒讲”与“倒控”又是谐音,整句就是“卖酱油的——倒控”,以前卖酱油都是用一种带把柄的竹勺子舀,然后倒进瓶子,用以比喻有话却不直说,而是倒着说,令人费解。 6.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甘蔗叶,闽南话方言中叫做“甘蔗匣”,闽南农村用它来烧火很易燃的。一旦甘蔗园着火烧了,可以想象到,肯定整片的“甘蔗匣”全部烧得精光,没有甘蔗叶了。在这里,利用了谐音,闽南方言中“匣”和“合”同音,所以“火烧甘蔗园——无合(无匣)”,是形容两个人性情不会“合”的意思。 7.查某囡大汉——好价(好嫁):“查某”在闽南方言里是“女人”的意思,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lwxiezuo.com
“查某囡”便是“女孩子”,方言里的“大汉”就是“长大了”的意思,女孩子长大了,就可以嫁了,方言里“嫁”与“价”谐音。 这类歇后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闽南方言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发散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联想。认识这些歇后语,不但能够对闽南方言增加认识,还能对闽南方言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有所了解。
(二)特殊的谐音歇后语 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有一类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与中药名有关的歇后语,这一类歇后语中,也不乏谐音现象的存在。 1.回乡路顶——杜仲(途中):闽南方言中“路顶”的意思是“途中”,“回乡路顶”即“回家途中”,而“途中”又与“杜仲”谐音。 2.生囝落涂骹——熟地(属地):闽南方言中“囝”的意思是“孩子”,“涂骹”的意思是“地上”,“生囝落涂骹”即“生孩子落地上”,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以前生孩子没有接生就直接落地,称为属地,“属地”与“熟地”谐音。 3.坐无轿搭无船——杏仁(行人):闽南方言中的“行人”与“杏仁”谐音,意思是“坐不到轿子又搭不上船,就只好走路——行人”。 4.日已昼米无够——芡实(欠食):意思是已经到了中午了,缺米煮饭——欠食,“欠食”与“芡实”同音。 5.青盲剥涂豆——砂仁(挲仁):盲人,闽南方言中叫做“青盲”,“涂豆”就是“花生”在闽南方言里的叫法,“砂仁”又与“挲仁”谐音,即“青盲剥涂豆——挲仁”,意思是“盲人剥花生,只能靠搓摸,称之为挲仁”。 人们把方言、乡土、民风等与中药材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出这些极具特色的中药材歇后语,令人不得不被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所折服。 歇后语极富表现力,能够比一般言语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而且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其它语言里的歇后语相比,闽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没有大的异处,最大的特点是比喻多新奇特别,出人意表,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闽南文化作为延自中原的一种移民文化,是漫长历史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是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①文化体现智慧,方言中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是人们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高度的创造性所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① 刘登翰:《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辨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