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浅谈如何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原作者:谢芳
我国自1999年开始试点推行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以来,虽然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制度的雏形,但与之相匹配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的空白、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的模糊,使我国目前个人信用制度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对于市场经济特别是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如银行无法真正获取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无法准确评估和跟踪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因此,当前在我国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已刻不容缓。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困难。

我国目前个人信息大部分分布在公安、街道、人事、税务、社保等政府部门中,还有一些分布在金融、事业单位、通信和保险等非政府或亚政府机构中,处于极度分散的状态。

而这些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既不共享也不公开,形成了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的极端困难,造成征信机构无法真正建立真实、完整的个人信用档案,更无从对个人信用做出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估。

2、个人信用法律缺乏,惩罚机制不严。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把个人信用的好坏仅仅作为一种道德的评价标准,对其的处罚主要停留在人格、伦理上的谴责,缺乏规范个人征信信息采集、使用及个人破产等方面的法律。

如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个人信用恶化,银行能否向法院起诉强制个人破产还贷;资信机构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给银行造成损失如何赔偿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因而对失信者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失信者不但不会因失信在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受到惩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利,因此在客观上反而鼓励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权威征信机构缺失。

我国从2000年开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开始了个人联合征信试点。

但由于个人信息极度分散,而政府部门在信息共享上没有任何义务,造成个人信息的局限,个人信用制度在我国发展如此缓慢,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国家信用管理机构和统一发展规划。

4、缺乏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评价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一般只是简单地根据申请人年龄、职业、收入和家庭成员状况等来判断贷与不贷。

而各商业银行信用评价办法自成体系,核心指标和指标权重不同,导致评估结果大相径庭,可比性不强,信用评价过分看重抵押、担保,忽视借款人自身还款能力;未将个人纳税情况、交易情况等信息综合使用,无法动态、全面地反映个人信用状况。

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个人信息征集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个人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个人信用数据的开放是个人信用征信发展的前提,而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重视和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对存在于政府部门、各行业中的个人信息允许征信机构以合法的途径获取个人信用信息,使个人信用信息征集既达到公开又得到保护的目的。

2、建立权威征信机构。

目前我国各地的个人征信机构均较为局限,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机构能对个人信用使用者提供一份较为完整、真实的个人信用报告,因此组建权威的个人征信机构已成为当前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

就目前我国实际,建立权威的个人征信机构应遵循市场原则,但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确保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规范运作。

因此国家应成立专门管理个人信用活动的部门,负责对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管理和监督,而各地政府可严格选择2-3家资金、人才、技术都符合标准的企业,培育成为专业性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确保个人信用信息的可信性、权威性。

3、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⑴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

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和传播范围,尽量公开个人信用信息中的公共信息,但对涉及个人如医疗记录、个人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隐私,应立法进行保护,并规定保护隐私信息的方式、程度。

⑵规范征信机构行为的法律。

征信机构在获取个人信用信息时应该合规合法,法律应严防征信机构为提高自身效益,在收集个人信息时不择手段,侵犯个人权利。

另外应规范个人征信报告的使用,征信机构必须在取得个人授权情况下方能对信用报告使用者提供相关信用报告,同时个人本身应拥有对自已个人信用信息的知情权,并对报告中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具有申诉权。

个人征信机构应负有对不实信息调查核实的义务。

⑶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

有效的惩罚机制,是对失信行为真正起到约束作用的强有力保障,惩罚机制的有效性和能否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用交易方式能否走向成熟。

有效的惩罚机制应是市场导向和法律导向相结合的双重惩罚机制,法律首先应明确界定失信行为在个人信用报告上的保存年限,通过个人信用报告对个人信用记录的披露,使具有失信行为的人在生活上、交易上、社会上丧失许多经济机会,从而间接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而法律上,对提供不真实信用信息的机构或个人,以及对泄漏、滥用个人隐私信息的机构、个人等失信程度严重或失信行为影响严重,法律应从刑事、民事和行政方面明确规 定对其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确保个人信用制度的规范化。

4、完善征信报告内容,统一信用评价标准。

信用报告内容的齐全、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信用使用者对个人评价的准确与否,因此应规范个人征信报告内容,一份完整的个人征信报告一般应包含个人信用交易的记录,主要记录个人借款和还款的情况;公共信用信息,如法院记录、公安局刑事处罚记录、消费者欠税记录、交通违章记录等;就业信息记录;个人身份信息记录;查询信息记录等内容,通过对个人信用报告内容的规范,国家应同时根据我国实际设计评分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个人的信用分数,使个人信用报告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个人的资信情况,信用评分真正对信用使用者起到帮助决策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