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
成立于2014年3月,是校直属研究机构。

2013年9月签订的“省市共建协议”中,苏州市人民政府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与苏州科技大学共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等三个科研平台。

2014年4月,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与苏州科技大学签订共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协议书,开始全面参与和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并在项目研究、干部挂职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展开了合作。

“名城研究院”实行苏州科技大学和研究院共建管理委员会双重领导,由学术委员会总体指导学术研究工作。

现内设办公室、名城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名城保护规划研究所等8所2室。

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名城保护的全领域。

研究队伍集全校之力,依托校内相关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专兼职相结合,并聘请了部分校外专家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参与研究和指导工作。

“名城研究院”还与苏州市名城保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及大型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加强了各类合作。

“名城研究院”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服务为职责、双赢为目标,全面服务“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

围绕名城保护研究领域,以“政校共建”为依托,以学科交叉协同全覆盖的“全科型”和面向苏州实践应用的“落地型”为研究特色,紧密结合苏州名城保护与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重点研究名城保护的“苏州模式”,打造名城保护的“姑苏智库”,支持苏州实现名城保护研究和名城保护实践同步示范全国的目标。

“名城研究院”对外辐射服务国内其他城市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课题研究或工程咨询,对内组织名城保护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保护技术攻关,推动保护实践经验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名城保护专业复合人才。

管理委员会名单
发布时间:2015-06-20 访问量: 644
主任:徐刚姑苏区委副书记、区长,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陈永平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成员:周建慧姑苏区副区长,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
徐本姑苏区副区长,姑苏区、保护区住建委副主任
黄依群姑苏区、保护区古保委副主任
高卫东姑苏区、保护区城管委副主任
杨新海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崔志明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朱明珠苏州科技大学党办、校办主任
施琴芬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部部长、教授
夏健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
秘书长:夏健(兼)、臧敏保护区古保委办公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6-05-09 访问量: 482
顾问:王建国东南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常青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
主任委员: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
副主任委员:张泉省住建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朱光亚东南大学、教授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时匡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张广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相秉军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段进军苏州大学、教授
贺云翱南京大学、教授
内设机构
发布时间:2014-10-22 访问量: 407
1、办公室(兼管委会秘书处)
负责全院行政事务管理工作;重点联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对口联系校外共建单位,承担研究院管委会秘书处工作。

2、名城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
重点进行“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修缮工艺实验;传统建筑材料与物理环境检测实验;遗产数字测绘和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

3、名城保护规划研究所
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等整体性遗产保护与发展展开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4、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
研究建筑(群)、古典园林等单体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研究苏式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保护与整治的修缮技术标准。

5、名城城市与建筑设计研究所
组织和开展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及工程设计实践,探究苏州地域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导保护区内的城市与建筑更新。

6、名城历史文化与公众史学研究所(同时设在人文学院)
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目标,以城市历史为聚焦点,全面梳理苏州城市的历史轨迹和社会脉络,挖掘苏州城市文化特色,面向政府、公众提供历史服务。

7、名城社会管理研究所(同时设在公管学院)
将名城保护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及法律制度相结合,重点研究名城和遗产保护创新保护管理的机构、程序和制度等。

8、名城经济研究所(同时设在商学院)
重点研究名城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度探索产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古城旅游规划与管理体系。

9、姑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同时设在传媒学院)
重点研究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吴门画派、木刻年画、书法篆刻等)、工艺美术(苏绣、雕刻、家具等)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10、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同时设在音乐学院)
主要研究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戏剧(昆曲、评弹)、音乐(江南丝竹、山歌、古琴)等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