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阎贵兴研究员的多方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收稿日期:2001-08-06作者简介:王照兰,(1964-),女,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草原科学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王照兰1,杜建材1,于林清1,巴达拉呼2,史 智3(1.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华北石油二连公司,026000;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草原站 014300)摘要: 对甘草的地理分布、主要药效成份、利用价值、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在生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甘草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甘草;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S5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311(2001)0520073204The Utilization V alue ,Current R esearch and Problems of Glycyrr hiza.WAN G Zhao -lan 1,DU Jian -cai 1,YU Lin -qing 1(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 ute ,CA A S 010010,Chi na ):Grassland of Chi na ,No.1,2002,pp.73~76.Abstract :We reviewed the main medical composition ,the utilization value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ure and production of Glycy rrhiz a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 :Glycy rrhiz a ;Utilization value ;Current research ;Existing problems 甘草属于豆科(L egum i nosae )甘草属(Glycyrrihiz a L.)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植物。
广泛分布于北纬30°~55°之间的北半球,集中分布于北纬40°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谓之“甘草分布带”。
主要产地在中亚、北美及东欧,尤以中亚及地中海沿岸为分布中心。
甘草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而以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为中心产区。
世界甘草属植物有29种6变种,我国有17~18种3变种[1]。
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商品甘草的原植物大多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ihiz a u ralensis ),少数为光果甘草(G.glabra ),70年代又将西北产的胀果甘草(G.i nf lata )收载于中国药典,随着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黄甘草(G.korshi nskyi )、粗毛甘草(G.aspera )及云南甘草(G.yunnanensis )也进入药用资源的行列。
我国药用甘草属植物基本上为上述6种[2]。
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其中药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G lycyrrhizicacid ),又称甘草甜素(G lycyrrhizin )及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G lycyrrbetinic acid )和2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并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水溶性浸出—37—第24卷 第1期 中 国 草 地 2002年1月Vol.24 No.1 Grassland of China Jan.2002物、还原糖、淀粉、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和多种金属元素等[1,3]。
1 甘草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利用甘草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大多数中药处方中都有甘草,故甘草素有“国老”、“十方九草”之誉。
根据中医理论,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等功效。
甘草甜素或它的钙盐具有解毒作用,对细菌毒素(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毒素)、药物中毒(如木鳖子、水合氯醛、巴比妥等)、蛇毒、食物中毒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自力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肝脏坏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甘草甜素制剂对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大剂量甘草甜素对治疗和预防慢性肝炎及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
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故甘草制剂可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并有利尿作用;甘草次酸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对无排卵或不孕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4]。
甘草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病有一定的疗效;甘草还具有脱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抗炎症、结核菌过敏性反应等,甘草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治疗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用甘草提取剂制成鼻喷雾剂,可治顽固性过敏性鼻炎;甘草流浸膏既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又能抑制胃酸分泌,从中提取制成的“生胃酮”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理想药物。
炙甘草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心率不齐,尤其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频发过早搏动疗效十分显著,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甘草中的微量元素对肾炎有治疗作用。
此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甘草提取物对艾滋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的医学专家认为甘草是治疗艾滋病最理想、最有前途的药物[4]。
2 甘草在食品、饮料、卷烟、化妆品等工业中的作用除药用价值外,甘草在人们生活中,尤其是食品、饮料、卷烟、化妆品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甘草甜素具有糖药一体化的特点。
单用甘草甜素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5],与其它甜味剂合用时可达200~250倍[6]。
因此,甘草甜素作为甜味、调味、矫味等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饮料工业。
在生产糖果(尤其是口香糖)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砂糖,其甜味持久,香甜浓郁。
在巧克力糖中加入甘草甜素,可减少25%的可可粉用量并可强化可可粉的特有香味。
在饮料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蔗糖作甜味剂而避免蔗糖发酸、发酵。
在啤酒中加入甘草甜素,可除去苦涩味,调节啤酒的浓度和颜色,使啤酒泡沫丰富持久而更有风味。
在咖啡中加入0.5%的甘草酸,会使咖啡味道更为纯正。
目前,在点心、大豆制品、酱油、啤酒、饮料、糖果、冰淇淋生产中,已广泛使用甘草及其提取物作添加剂[4]。
用甘草甜素或甜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可配制成具有治疗作用的护肤霜、祛斑霜和高级珍珠美容霜等化妆品,它们集化妆品与药物霜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
用甘草制作的牙膏、口腔洗漱液、口腔含片等,具有无毒、无刺激、杀菌洁齿、香甜多泡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口腔、呼吸道的天然缓和清洁剂。
在香烟中添加甘草,可降低或缓解烟毒,缓和烟草对人体的毒害,还可使香烟的口感更好,烟雾清香。
日本成功地研制出用甘草组织培养液生产烟草代用品,此种香烟不含尼古丁,烟焦油含量极微,其味芳香柔和,可与普通烟草媲美。
—47—中国草地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甘草废渣可制作绝缘人造嵌板、食用菌培养基和肥料等,还可作石油钻井的稳定剂和灭火剂、杀虫剂中的泡沫稳定剂,经过处理的废渣,可用作浸调剂、粘着剂和散开剂。
3 甘草在草地畜牧业及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甘草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甘草在营养期粗蛋白质含量为14.08%[7],与紫花苜蓿相近,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分别为6.63%、18.8%、6.67%[8],可见甘草的营养成份较高。
因此,甘草又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冬春牧草或辅助性草料,用甘草粉配合日粮饲喂滩羔羊的增重和屠宰效果与紫花苜蓿相近[8]甘草含有固氮的根瘤菌,对培肥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根据解剖学研究[9],甘草的根、茎、叶均具有旱生特征。
它具有发达的根系和根茎,其主根深可达5~8m,最深可达10m,有利于吸取地下水分,并能在地表以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侧根和地下茎,抗风固沙、防冲蚀能力极强,对干旱地区的防风固沙,绿化荒漠、维护生态平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甘草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前景基于甘草广泛的用途,世界各国对甘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可以预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对甘草开发利用范围的扩大,甘草的需求量和出口量将急剧增长。
进入21世纪,甘草在国际市场更成为抢手的紧缺商品,其身价越来越高。
目前,世界上能出口甘草的国家只有伊朗、伊拉克、前苏联、阿富汗、土耳其和中国。
两伊战争以来,我国甘草更受国际关注,日本每年进口甘草的半数以上来自我国;在美国进口甘草中,中国甘草曾占到98%[10]。
然而,对甘草无计划的采挖,使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甘草蕴存量建国初期约为200~250万t,目前已下降到50~70万t[11]。
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人工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野生甘草的人工驯化工作[12,15],并对甘草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16,20]、适宜的采收年限、采收期、不同部位含药量及甘草不同种的含药量、化学成分等做了研究[2,3,12,21~24]。
此外,蔡雪、申家恒做了甘草胚胎学研究[25],苟克俭、任茜进行了六种甘草的试管繁殖研究[26],李学禹、魏凌基做了中国甘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27],安利佳等在甘草组织培养方面也做了工作[28],朱俭等做了甘草的酶谱分析[29]。
为扩大药源,增加产量,国内外均有人曾试图通过甘草细胞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30~35],但未成功。
在目前甘草细胞培养失败的情况下,解决甘草供需矛盾的关键还在于挖掘人工种植甘草的潜力,把甘草的栽培与育种结合起来增加甘草含药量,缩短甘草栽培年限,提高人工种植甘草的经济效益。
5 甘草栽培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际国内虽已完成了甘草由野生到栽培的驯化工作,但甘草人工栽培的技术和方法传统而粗糙,一些更加深入的工作尤其是甘草育种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人去做,致使人工栽培的甘草根粗大、产量高、药效低。
此外,由于甘草地上部分的大量废弃,使人工栽培甘草经济效益较低。
基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国甘草资源的开发可以考虑通过细胞学和育种的深入研究及科学配套栽培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着重解决人工种植甘草药效低的问题,提高人工栽培甘草的经济效益,调动人工栽培甘草的积极性,使国内甘草生产在满足甘草国内市场需求及出口创汇的同时,减轻对天然甘草资源的压力,达到对天然甘—57—王照兰 杜建材 于林清 巴达拉呼 史 智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1] 李学禹.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J ].植物研究,1993,13(1):14~43.[2] 林寿全,童玉懿.国产六种甘草资源的利用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1977,15(2):48~56.[3] 刘伯衡,李学禹,田丽萍,魏琳.新疆产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J ].干旱区研究,1992,9(1):39~45.[4] 李合敏,李香菊.甘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其保护[J ].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89,5(4):62~63.[5]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等.河北中草药[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6] 姚雪彪.漫谈甘草[J ].课外学习,1987,10:13.[7] 张继,姚健,丁兰,郭守军,杨永利.甘草的利用研究进展[J ].草原与草坪,2000,(2):12~17.[8] 冯建忠,陆行舟,吕建民,张晓辉.利用甘草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2):84~89.[9] 王常贵.新疆甘草属植物的解剖学研究[J ].干旱区研究,1984,(2):44.[10] 王无怠,孟宪政.甘肃省甘草资源及开发研究[J ].草业科学,1989,6(1):15~16.[11] 张国荣.强度采挖甘草资源对干旱区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7(3,4):363~364.[12] 傅克沿.中国栽培甘草实生根质量研究[J ].植物学报,1974,16(4):304~310.[13] 冯毓秀,秦秀芹,陈江.甘草种子的鉴别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37~343.[14] 傅密宁,傅克沿.甘草的引种栽培[J ].植物杂志,1987,(3):12.[15] 雍家先.论干旱地区甘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7(3,4):370~371.[16] 李新成,邓丘宏.甘草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研究[J ].中药材,1993,16(8):3~5.[17] 武文霖,朱国军,傅密宁,傅克沿.甘草蚜虫危害情况及防治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0,17:93~94.[18] 李成新,邓岳宏.甘草田小绿叶蝉的危害与防治[J ].中药材,1992,15(11):9~10.[19] 李成新,邓岳宏.甘草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研究[J ].中药材,1993,16(10):5~6.[20] 罗友文,薛根生,陈昕旺.甘草单胞锈菌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及防治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2,19(2):127~131.[21] 李强,任茜,王党平,李小峰.甘草属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2):66~68.[22] 杨世林,刘永隆.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J ].植物学报,1988,30(2):176~182.[23] 高东英,张如意.云南甘草化学成份的研究[J ].中草药,1984,25(10):507~508,513.[24] 柳江华,杨松松,傅玉琴,许丹,姜春霞,侯风飞.刺果甘草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1992,23(7):349~350.[25] 蔡雪,申家恒.甘草胚胎学研究[J ].植物学报,1992,34(9):676~681.[26] 苟克俭,任茜.六种甘草的试管繁殖研究[J ].中药材,1992,15(2):8~9.[27] 李学禹,魏凌基.中国甘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J ].植物研究,1991,11(3):45~52.[28] 安利佳,李风霞,张俊敏,罗希明,何孟元,郝水.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2,34(10):743~752.[29] 朱俭,蔡武城,俞伟,吴斌,李学禹.甘草属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和酯酶同功酶的分析[J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9(2):225~229.[30] 侯嵩生,陈士云,杨茂忠,李新明,卢大炎,张健,陈路.甘草细胞培养物中Echinatin 的分离与鉴定[J ].植物学报,1993,35(7):567~572.[31] Ayabe S ,A Udagawa ,K Iida ,T Y oshikawa ,TFueuya.Regulation of retrochalcone biosynthesis :Activity changes of Omethyltransferases in the yeast extract 2induced G lycyrrhiza echinata cells [J ].Plant Cell Rep ;1987,(6):16~19.[32] Ayabe S ,H Takano ,T Furuya ,H Hirota ,T Taka 2hashi.Triterpenoid biosynthesis in tissue cultures of G lycyrrhiza glabra var.glandulifera[J ].Plant Cell Rep ,1990,(9):181~184.[33] Ayabe S T Y okafumi ,M K obayashi ,T Furuya Biosyn 2thesis of a retrochalcone ,echinatin :Involvement of Omethyltransferases to Licodione[J ].Phytochemistry ,1980,19:2331~2336.[34] Henry M ,A M Edy ,Marty.Isolation of Licorice pro 2toplasts (G lycyrrhiza glabra Var.typica )from cell sus 2pension cultures not producing glycyrrhetinic acid[J ].C.R.Acad.Sci.Ser.Ⅲ,1984,299:899~903.[35] Misawa M.Production of useful plant metabolites[A ].A.Fiechter ed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C].Berlin :Springer 2Verlag ,1985.76.—67—中国草地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