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认知视域下英语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以弗罗斯特的诗歌《白桦树》为例
意义多样 ,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一样 的理解 。
上世纪八 十年代 ,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逐渐从修辞方面转向了
认 知方 面 , 以美 国著 名认 知语 言 学家 莱考 夫 ( Ge o r g e , L a - k o f f ) 和约翰 逊 ( Ma r k , J o h n s o n ) 合 著 的《 我们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为标 志。在书 中他 们提 出“ 隐喻普遍存 在于我们 日常生 活 之中 , 不仅大量存在 于人类 的语 言中 , 也 广泛存在 于人 类 的思维 和行 为中 , 人类借 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 是 隐喻 的, 隐喻是人类所 有认知活动 的基 础” 。 ” 他们得 出 : “ 隐喻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 ” 可 以看 出 , 隐 喻已不再仅表现在 语言学层面上 , 隐喻是人类 思维的基本方式。 “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 , 它更重要 的 是一种人类 的认 知现象” 。 人 们借助所熟悉 的事物 , 称作源 域( s o u r c e d o ma i n , 喻体 ) 通过映射( ma p p i n g ) , 去理解未知 的 事物 , 称作 目标域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本体 ) 。 众所周 知 , 罗伯特 ・ 弗 罗斯特 ( R o b e r t ・F r o s t ) 的诗歌 中
V 0 1 . 2 6 No . 6
J u n . 2 0 1 3
认知视域 下英语诗歌 中隐喻的翻译
以弗罗斯特的诗歌 《 白桦树》为例
姬广礼 ,胡大伟
(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 2 1 0 0 1 ) [ 摘 要] 诗 歌 中充满着隐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 隐喻与诗 歌同质。从认知方面探讨 隐喻的本质及其 与诗歌 的关系,将 弗
“ 隐喻是基 于体 验性的” , 这是隐喻 的哲学基础 。人们
借助 自己在 生活 中对事物 的观察所 获得 的经验去理解 未知 的事物 。隐喻是普遍 的 、 无处不 在的 , 隐喻是平常人 都能够 理解的 , 诗歌之 中的隐喻也不例外 。 诗人在诗歌 中运用的创造性的隐喻 , 是诗人在生活 中的 体验 , 是诗 人对周 围环境或者是社会 的观察所获得 的。诗歌 中的隐喻之所 以新奇 , 是 因为诗人有双善 于观察 的眼睛 、 精
充满 了大量 的隐喻 , 诗 人 的观 点是 “ P o e t r y b e g i n s i n t r i v i a l
me t a p h o r s, p r e t t y me t a p h o r s , ‘ g r a c e ’me t a p h o r s , a n d g o e s o n t o t h e p r o f o u n d e s t t h i n k i n g t h a t we h a v e .Po e t r y p r 0 一
于思维 的大脑和 丰富的人生经验而 已 , “ 经验对 构建概念知
识 起重要 作用 ” , 诗歌 中 的隐喻 , 我 们正 常人 同样 可以理 解 。弗罗斯特就是一位长期体验大 自然 的诗人 , 因此在他 的
v i d e s t he o n e p e r mi s s i b l e wa y o f s a y i n g o n e t h i n g a nd
罗斯特 一首著名诗歌—— 《 白 桦树》 中的隐喻分为词 汇隐喻 、句子 隐喻和篇章隐喻 ,结合 该诗 的两个译本 尝试提 出英语诗 歌 中隐喻的翻译 的篇章隐喻对等映射法 、关键词 汇等效映射法和新奇隐喻直接映射法三种方法 , 旨 在探寻英语诗歌 中隐喻 翻译 的最佳方法 ,为 中国读者更好的理 解英语诗歌有所裨 益。
[ 关键 词] 隐喻;认知;翻译 ; 白桦树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罗伯特 . 弗罗斯特启智思想研究”( 1 2 W L H 4 1 ) [ 作者简介] 姬广礼 ( 1 9 8 6 - ) ,男 ,硕士 ,助教 ,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修辞翻译。 亚里士多德从修辞学 角度 阐述 隐喻 , 认为隐喻是一种修 饰文章 的手段之一 , 只有赋有才能的人方能驾驭隐喻。到了 的隐喻 只不过是 词语 语义 的一种偏 离 , 是非 正常 的语 言表 达。诗歌隐 喻被认 为是诗人用 以表达 自己模 糊不定 的思想 感情 的手段 。诗歌 中的隐喻往往被认为是诗人 的独创 , 只有 诗人才能理解 , 一般读者则难 以体会 。 然而 , 从认 知方面 , 隐喻则是人类思维 的一种方式 , 人 们 总是通过隐 喻式 的思维 , 把 已知事物 的概念 , 即源域 的事 物 投射到未知事物 之上 , 即 目标域 。源 域中意象 的多样化 , 给 对 目标域事 物的理解增添 了难 度 , 使 得隐喻就有模 糊性 , 即
第2 6 卷第 6 期 2 0 1 3 年6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诗 歌 中把 大量 的 自然事 物作为 源域 ( 喻体) 就 不足 为怪 了。
无论是 中国古代《 诗经》 中的隐喻还 是 国外其它 诗歌 中的隐 喻, 无一不是来 源于生活 、 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 从这一点上 讲 隐喻与诗歌本 质上是相 同的。隐喻是借助某 一事物去描 述另一事物 , 而诗歌也是如此 , 说此而 意在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