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1.1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1.1.1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介入的必要性本节将从创新博弈的角度出发,论证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他们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一部分在技术开发刚刚兴起的起始阶段分布,而另一部分则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占领一席之地。

本文根据这一客观事实而设立了研究的假定前提,假设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个在位企业对应一个潜在竞争对象,而没有其他的参与因素。

也就是假定A做为垄断者,B则A在该第一代创新行业产品中的的潜在竞争对象。

在进行博弈的过程中,A、B必须同时决定是否要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第二代产品。

假定A、B研发成功,他们都可以以同样的边际成本c生产该产品。

一般来说,第二代的创新产品优于第一代,但随着而来的是成本的差异,尤其是边际成本,创新企业为其所付出的远超过第一代企业。

我们可以通过公式来看,假定企业所投入的研发费用为I i,这一研发投入是其在创新新产品时能够观察到的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函数为,这里,vi()代表着无法观测的努力,也就是无法观测的企业研发努力成本。

对于企业A我们将研发成功概率假设为数值α,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获得成功的前提下B企业也取得了成功,并且其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另一种假定企业A研发未能获得成功时,B企业的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第三种是假定A企业放弃研发时,B企业单独研发成功概率数值设为β1,此时(,,,1,1)。

企业A和B共同进入第二代产品市场时企业i 的收益函数数值为R i(Y,Y)。

同样可知,函数R i(Y,N)、函数R i(N,Y)、函数R i(N,N)则分别代表了企业A、B各自所处的收益状态(进、退)、(退、进)、(退、退)。

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困难,其边际成本很大,因此假设R i<c。

根据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出,在位企业A进行第二次产品研发的期望收益为:(1.1)在位企业A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的期望收益为:(1.1)剔除政府提供补贴的因素,A企业能否进行新产品换代研发的关键性因素,就锁定在企业创新成功的换代新产品所取得的收益超过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的收益以及企业研发投入所产生的总成本,即应满足以下的约束条件:(1.1)令(1.4)因此,式(1.1)可以表示为:(1.5)企业A研发的最优努力为(1.6)根据式(1)的推导可知,对于A企业来说,研发外溢效应达到最大值时,βi 趋于1,R A(Y,N)的系数则无限趋于0。

这说明,基于此种假设前提从第二代产品市场撤离将成为A企业采取的办法。

究其原因不外乎外溢效应趋于最大,A企业研发成功将成为一种示范效应,必然带动B企业效仿为之,从而进行研发。

而此种情形下A企业如果希望获得占优地位,其必将采取的策略就是放弃研发或者即便研发成功也不会将产品投入市场以防止B企业搭便车的行为损害自身的利益。

逆向归纳法告诉我们,对于企业B来说其占优策略是加大研发第二代产品。

但是如果企业B放弃第二代产品的创新战略应用(N),其产品收益E B(N)将归零。

如果其若应用创新新战略(Y),则当企业A选择放弃退出市场,B取而代之研发成功时,市场垄断者的地位将更迭到B企业的手中。

不难看出,B企业研发的积极性远远高于企业A,比A更具有创新的意愿,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

由此可知,B进行研发的期望收益是:当企业A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时,当企业A不进行第二代产品研发时,(1.8)上述理论也同样适用,企业B创新第二代产品的决定需要根据收益来最终确定,即项目的收益最终能否覆盖研发当初支付的成本。

对于企业i(i=A,B)而言,在没有政府扶持的情况下,企业i能够在研发成功时生产第二代产品必须满足一下的约束条件:(1.9)企业i的研发的最优努力为:(1.10)将c代入式(1.10),接着采用一阶求导的方法对v进行计算:(1.11)根据式(11)的结论,将(1.11)整体导入(1.9)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1)由此可推论出:首先,研发外溢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决定了A企业在与其潜在竞争对手竞争时所采取的策略,这直接决定了他如何从第二代产品市场全身而退,不愿意进行新的创新。

而对于潜在进入者B来说,他相对于在位企业A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可以看到与所显示的研发投资I B相比,B对于研发的期望收益是其两倍。

也就是说A企业九七产品的期望收益来说,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第二代产品的收益E A(Y)一定要高于原期望收益,并且要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研发后的产品收益E A(R)最好应保持在其最初投入的研发投资的两倍以上的水平。

另外研究证明剔除上述因素,把剩余条件固定之后,公司边际成本和其所作出的研发的努力水平成正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在其余条件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企业的研发收益和其付出的投入努力成正比。

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很明显的特征,它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风险相对集中,并且所要求的技术性确定性较大、边际成本初始化程度高,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外部作用明显。

显然式(1.11)做为一个先决行的限制条件来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行业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在发展初期就更为明显,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初始边际成本很大而收益不强甚至可能为负,所以企业积极投身于次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

与此同时如果研发外溢的效应足够大,对于在位企业A来说其占优策略是不进行研发。

而对于潜在进入者B来说,他的占优策略是进行研发,可是考虑到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足够的融资能否满足对于B 来说至关重要、这直接决定了研发工作的成功与否。

而且即使研发成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能否收回初始的投入资金也不确定。

因此,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很容易造成不管是在位企业A还是潜在进入者B都不会轻易的进行研发。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领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1.1.1 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1)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指政府介入企业研发领域的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补贴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支出,激发企业增加投入研发的力度等措施的采取。

可以发现政府补贴越高,企业研发投入就会越多。

政府一般给予补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企业的基础性研究活动和提高技术的研究活动,原因是这些研究一半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不能直接产生高额利润,企业主动投入资金从事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政府通过给予补贴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帮助,则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并规避研发不确定性的风险。

同时,溢出外部效应也是政府对技术提升研发所提供资助而产生的良性作用,它间接作用于其他行业,引导其他行业着力研发,所以政府的补贴从企业自身来看确实能起到激发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的作用。

正是基于政府补贴资金的功能,研发投入的成本得以有效控制、项目收益率得到保障、研发伴生的风险合理规避,这些结果转化为动力,增强了企业对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信心,毫不迟疑地不断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

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诱导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政府补贴能产生一定的资金效应,缓解企业研发时的成本压力,促进企业资金的高效运转。

政府对企业的资金补贴能直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活动,资金相较于没有政府支持的来说运转更高效,企业的研发投入将会被摊薄,决定企业未来研发的发展方向,究其原因,政府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项目用于开发资金就不会捉襟见肘,良好有效的资金周转率会使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另外,政府的补贴也会导致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减少,规避其自有资金的风险,从而提高了创新的积极性,反而会促使企业更多的投入到自身研发为了谋取获得更大的收益。

解维敏等(1009)称其为刺激效应。

其二,政府补贴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有时会成为一种市场信号,能够向广大的投资者传递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是一项值得投资的项目。

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会得到缓解,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资会采取大力支持的态度,企业研发的投入就会再创新高。

(1)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介入企业研发领域,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补贴使得了企业减少研发的投入力度。

即企业研发投入与政府补贴为反向关系。

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资本、土地等关键要素的价格完全受控于地方政府,并且在财政支出上政府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处于适应现状的考虑,多数企业都会积极争取与当地政府搭建某种合作关系,为了得到政府给与的补贴。

这就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好坏与发展规划的快慢和政府对企业的补贴的多少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密。

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程度多少对此可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更多。

已有研究表明,在经济实体中,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寻租机会的实体,当其在建投资高于其寻租成本时,企业就更倾向于开展寻租活动增加自身利润,同时还可获取政府补贴。

这一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寻租成本或投资,做为非生产性支出就完全能够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挤出效应。

其次,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补贴的增加会导致研发资源的需求增加,主要表现为研发人员工资的增加,研发资源价格的增加,从而可能会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回报率。

企业可以调整其用于研发项目的资金使用方向,企业会随着研发成本的调整适时改变自身研发投入的程度,有效降低投资的风险,寻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即当研发成本上升时,企业会改变自己的研发投入强度,使得投资风险降低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利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此问题,如图1.1所示:图1.1 市场均衡图要素市场在开始阶段的均衡价格为P1,随着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的投入,相关研发需要配置的人员和设备需求数量也开始加大,需求要素曲线D1变为D1,均衡价格P1重新形成。

P1和P 1相比较大,需求要素绝对值则开始减少形成Q1,相应要素投入总量也变为OP1BQ1,但是二者相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多少还没有定论,我们只知道其大小最终斜率决定,而要素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1是构成斜率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供给曲线的平坦程度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幅度大小以及挤出效应明显程度相关影响关系成正比例关系,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单个企业挤出效应如果明显,将会必然伴随着要素需求曲线D p的陡峭走势,相应的要素价格也会随之提高。

还有,总要素需求曲线D1的平坦与否也直接影响着要素价格的升降起伏。

总而言之,需求曲线S越平坦,政府补贴对于要素价格的变化作用就越小,反之亦然。

1.1.1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在开放经济中,创新绩效提升的途径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引进转化。

技术落后国家要想获得先进技术并取得发展甚至赶超,其发展历程主要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技术引进,其次是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共同发展,最后是全面实现自主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