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改革:“人道民主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
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
都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都脱离苏联实际
结果都失败
异:
赫 侧重农业 勃 侧重重工业 戈 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取得一定成效,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前两次失败是因未改变原有体制, 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 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 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 验教训呢?
1978 172 240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取得一些成果:军备上赶上美国
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损害农民利益 计划指令压抑积极性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 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异同 异:内容不同,前者重点在农业,后者重点在工业 同: 目的:都是为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 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都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2.内容:经济: 措施: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承认市场作用)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 40%,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上面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工业发展快,农业停滞不前 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显露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启示
➢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 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 折的过程。
掘墓:敢向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
守墓:未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⑴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
2.重点:工业 (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成效与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苏联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 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
间的关系。
背景
本课线索:
赫鲁晓夫 内容
改革
结果及原因
苏联的 改革与
内容 勃列日涅夫
解体
改革
结果及原因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及原因
美苏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洲际导弹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潜射导弹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战略轰炸机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核弹头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2.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农业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场自主权
(重点) ③大力垦荒种玉米
工业
①给企业部分权利 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
3.结果 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及原因 原因:没从根本上破除这模式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