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和谐之花摘要:和谐社会呼唤和谐课堂,本文从语文角度阐述了和谐课堂提出的背景、和谐课堂的特点,以及构建和谐课堂的一些设想,旨在唤起对和谐课堂的研究。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课堂;构建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289-0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旨在能使社会和谐发展。
课堂如社会,世态万象,一应俱全,特别是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语文课堂,“和谐”更是显得尤为必要,因而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一、和谐课堂的定义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给“和谐课堂”下一定义,即“和谐课堂是指教学中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课堂”。
二、语文和谐课堂的提出(一)市场经济给语文带来冲击市场经济给社会、文化带来了繁荣,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如商业文化、休闲文化、速食文化等泛滥成灾,而传统文化和纯文学等几乎无人问津。
充斥中小学日常生活的是:网络、卡通、游戏、娱乐、名星、名牌、礼物、聚会等。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学生们难以静下心来读好书,读长书,人文精神在喧嚣与浮躁中流失。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进行正面引导,从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高度,把学生引导到传统主流文化上来,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
(二)语文教学偏离主心骨。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自然课等,这明显是语文课堂配合得不适当、不匀称的表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握语文的本质,忽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主心骨。
(三)新课改呼唤和谐课堂。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们需要的是民主平等、鼓励肯定,而“师道尊严”将成为学生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因而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三、语文和谐课堂的特点“和谐课堂”,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追求配合平衡的课堂,以“适当”和“匀称”为衡量的“度”,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师中有生,生中有师,师生互动,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互相探究,甚至互相肯定与批评等,这样的课堂是和谐课堂。
动态多变的教学情境: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课堂氛围、文本拓展等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使教学既有资源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堂是和谐课堂。
积极投入的学习心态:声情并茂地朗读,身临其境地背诵,心无旁骛地书写,落落大方地交流,沸沸扬扬地讨论,安安静静地看书,这样的课堂是和谐课堂。
文道统一的教学思想:既不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肢解文本,也不因注重人文熏陶而虚化语言训练,把语言和精神合二为一,这样的课堂是和谐课堂。
,四、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马斯洛健康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人际交往呢?1.思想观念的转变。
21世纪的青少年身处的社会具有高度的信息化、国际化和变革性。
他们接受的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他们在鄙视落后和保守,追求新异的同时,也较老一代的人富有现实感和理性精神。
他们讨厌一切虚假和不切实际的说教。
他们崇尚个性,具有很强的民主和平等意识,希望老师是他们真诚的朋友。
从青少年的这些特性出发,教师要做好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以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2.保持无处不在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历来许多教师曲解了他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分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甚至不敢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
有的教师甚至将这种气氛带进课堂。
讲台上的教师被笼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而这光环则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噤若寒蝉,又谈什么和谐师生关系呢?又哪里来的师生交往呢?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当然,这种亲和力不单单包括对学生的微笑,同时包括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试想,一位不修边幅的教师再怎么微笑也难以让学生接受。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毕竟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审美观也许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3.改变以往的评价原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美国学者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形成往往在自由而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形成,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少年来,“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深蒂固,深深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所以教师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学生们也怕自己的答案教师的不符合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课堂上一片沉默,交流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
所以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而是加以引导,使学生敢想会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4.正确对待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
但是,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
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1.教学过程要从整体出发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
2.教学过程呈线型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
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读、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
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
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
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快乐?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但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这样的编排,就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紧紧联系起来,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
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1.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应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引起更多的思考,如果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