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2000年
四个时期
•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徘徊前进两年(1976-1978年)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今)
• • • • • • • • • •
内容、特点、完成情况及原因
• 3.三大改造的完成
过程、历史意义、存在问题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一届人大 内容 原则 性质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 一、阶段划分 • 1.1956—1957年---探索开始
(1956-1966年)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祝同学们在2007年
• 学业顺治 • 生活康熙 • 人品雍正 • 事业乾隆 • 万事嘉庆 • 前途道光 • 财富咸丰 • 全班同治
• 这是疯狂的十年 混乱的十年 •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 让人不 堪回首的十年 •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 年
• 这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记的历史
• 三、探索中的失误
•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 • (政治)
•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 • 原因、后果、认识、纠正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因
• “大跃进”运动的起因是复杂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国际因素。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背 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不能按部 就班以一般的速度前进,就必须有一个打破常规的经济建设的 “大跃进”。另一方面,中苏两党关系的非正常发展,又刺激了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超英赶美”的“大跃进”也隐含着“超苏” 的动机。 • 主观因素。有学者认为:第一,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与遭受 包围封锁的现实,使党的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 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套用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 体制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政治政策,也使中国 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许多弊端,有学者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可靠的监督机制。当时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端, 导致党内民主作风遭到破坏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也有 学者从社会心理、领导人的复杂个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之, “大跃进”的发动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 2.1958-1960年---重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
• 3.1960-1966年---纠正错误
• 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 二、探索中的成就
• 1.《论十大关系》 • 2. 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内容、意义、贯彻情况
• • • •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 整风运动(1957年)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0年) 6. 七千人大会
• 3.经验教训
•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 实际出发; •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 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片面追求高速度; •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 化; •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坚持群众路线。
• 四、十年建设的成就(图)
• 1.经济建设方面 • 2.尖端科技方面
• 五、对十年探索的认识
• • • • • 1.探索的两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十年探索的基本特征 成就与失误并存,遭到严重挫折,但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两头基本正确中间错误严 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 • 1.党的指导思想“左”倾错误 • 2.林彪、江青等人的推动 • 3.我国周边国际局势的紧张 • 4.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 罢官〉》
•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党内之所以能够接受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我们党是经 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对于如 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 想准备和科学认识。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阶 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 盾时容易去沿用和照搬,因而把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 仍然看作占主要地位的阶级斗争,并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 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战争时期在革命队伍里行之有效的近乎 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用来作为规划理想社会的 某种依据。对马列著作中某些论点的误解或教条化,使人们 日益陷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之中。坚持这种迷误被认为 是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事业,对这种迷误持怀疑态度者则 难以理直气壮地起来反对。这时,毛泽东在全党全军和全国 人民中的威望达到高峰,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逐渐 滋长。加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 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为人民 尊重的领袖所犯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也使林彪、江青这些 野心家能够受到信用而得势横行。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条件 2.成立 3.历史意义 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1.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土地改革运动 4.镇压反革命运动 5.“三反”“五反”运动
•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 1.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及成因 •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 • • •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恢复农业的措施(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 动、兴修水利) • (5)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条件、内容、特点、实质
•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