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八、梯度推移理论
(三)局限性
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 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 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 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 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 的因子,使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 当总运费(原料+燃料+成品)<节省的劳动 力费用时,可使工厂放弃最小运费位置, 移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指促进工业集聚到某一地点,从 而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的 因子。 当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因集聚而增加 的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之和时,集聚因子 即将企业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迁至集聚最佳区位。(工业区位发生第二 次偏移)。
五、点轴理论
(二)点轴理论意义 点轴开发理论是地域开发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尚未充 分开发的区域,其作用更为显著,在规划实践中有重 要的指导价值。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三、胡佛终点区位和转运点区位理论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 区位。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 营费用、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则 不一定。 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 市场出售, 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 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 增加站场费用。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 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加工过程中只有部分质 量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 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四、增长极理论
主要内容 增长极理论从物理学的 “磁极”概念引伸而来, 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 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 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点包括: 1.其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城市; 2.必须存在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和不断扩大的工 业综合体; 3.具有扩散和回流效应。
区域分工理论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一直是区域经济学者用来解释 区域分工和经济活动区域分布的理论中最具有影响性的理 论。 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 斯密的理论思想也适用于区域分工。任何区域都应该按照 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区域 交换,这会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李嘉图认为相对比较优势是 支配区域分工的区域优势,即区域优势是指本国(本地区) 各项产品生产中机会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活动门类。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区域分工及区域贸 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 并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 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 高度以及斜率。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 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 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 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 结构。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 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 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 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 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 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 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 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 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 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 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四、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 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 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 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 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 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 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学
----产业业区位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胡佛终点区位和转运点区位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点轴理论 六、均衡区域增长理论 ◆产业区域转移理论 七、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八、梯度推移理论
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
二、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1978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 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 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 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 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 地区。 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全 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 开的布局。
一、1949—1978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在1978年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大前提下,我国区域产 业布局在本质上不具有依据比较优势布局的特征,资本和 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地区间的贸易方式以计划和调 拔为主。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 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 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 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 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 改革前我国政府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 展,表现为近30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 慢乃至停滞状态,而表面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在扭曲的产业 结构和绩效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运费指向论 韦伯认为,运输成本最小点为工业布局最佳区位, 运输成本由原料指数和距离两大因素决定。 原料指数(Mi)=原料重量(Wm)/ 产品重量 (Wp) 当Mi >1时,工业区指向原料地;当Mi <1时,工 业区指向消费地;当Mi =1时,为自由区位,工业 区位于原料地、消费地或之间都可。
六、均衡区域增长理论
(一)基本假设 1.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技术进步、规模收 益不变; 要素在空间自由流动且不支付任何成本、 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力。
六、均衡区域增长理论
(二)主要内容 在上述假设下,若存在A、B两个地区,前者为发达地 区,后者为欠发达地区,这意味着资本在A地区相对充裕, 劳动力在B地区相对丰富。在完全竞争机制下,资本将从 A地区流向B地区,而劳动力将从B地区流向A地区,从而 在A地区实现了已有资本与流入的廉价劳动力的结合,在 B地区实现了流入的增量资本与相对低廉劳动力的结合。 区域增长理论有理由乐观地认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假设前提: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 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 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 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 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 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 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 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圈模式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理论假定 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 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 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 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
八、梯度推移理论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论在世界范围 内,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 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技术梯度, 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
八、梯度推移理论
(一)主要内容 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 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向处 于二、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 加快,也就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 对均衡。 (二)理论根据 推移之所以能够进行,一方面是因为扩散有其内在动力和 外在压力,愿意进行;另一方面是由于接受地区存在着接 受扩散的引力场。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看接受地区引力 场的状况。接受地区的引力场主要有劳动力场、资源场、 区位场。对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主要靠上述3 个场的引入吸引高梯度地区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扩 散到本地区去。
四、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先导产业增长; 产业综合体增长; 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 济的增长。 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 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 联系的系统。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 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 经济协作区等。
五、点轴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 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一)主要内容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 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 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 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 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 但 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 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 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 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 发展推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