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 第四章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社会学 第四章 城市地域结构


二、工业布局理论
韦伯区位理论的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韦伯的区位理论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仅从个别企业
的区位出发,从少数几个因素(运费、工资、集聚)的影响出发,忽 略对整体的工业区位问题、许多重要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客观实际 的研究,因而无法把握工业区位的规律。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位理论由对个别企业或中心进行单因素 的研究,过渡到对整体经济及其地域组织进行研究。如从宏观经济角 多因素分析工业区位的形成和演变,注意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等。
二、工业布局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 Losch)1940年发表的《经济的空间秩 序》,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之作。
德国人奥特伦勃(E·Otremba)于1952年发表了《普通农业地理 学与普通工业地理学》,指出工业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空间结合中的 区位以及地域的工业结构。
克鲁梅(G·Krumme)将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结合起来,提出 区位的意志决定,即感应——行为决定的观点,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 业区位的关系。
(一)增长极限理论
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Perroux),他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 (1950)一文中指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 是围绕着一个极核而进行。
(一)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地理空间地增长不是均匀 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 道影响区域经济。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 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 经济的增长。
(一)标准大城市统计区
英文缩写SMSA (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是美国政府确定的一种划分城市地域的方法。SMSA的具体划分方法如 下:
(1)一个具有5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或共同组成一个社区的 总人口达5万人以上的两个相连城市。其中较小的一个城市人口不得 低于15000人。
(一)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又称回 波效应,扩散效应又称涓流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 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 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 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 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 效应占主导地位。
(二)发展轴理论
发展轴由三部分组成: (1)线状基础设施束,它是轴线的神经和脉络,是人口和产业
密集带形成的基础; (2)发展轴的主体部分,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束或其交叉点
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轴线的宽度一般就是城市区域(相当 于城区与近郊区)和工矿区的直径;
(3)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是指发展轴上的所有城镇、港 站的直接吸引范围,指从合理运输的角度同该发展轴的线状基础 设施、城镇、工矿区及其他设施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
三、城市地域及地域结构的研究
城市地域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密结合城市职能变化,注重城市地域
的动态分析 (二)强调多因素对城市地域分化的综合作用 (三)强调城市地域的预测性研究,注重成果
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城市定位理论
一、区位特征与城市定位 二、工业布局理论 三、货运中转理论 四、中心地理论
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 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即商品在运输中转的同时 伴随着所有权的转让。
四、中心地理论
库利在考察货运中转现象时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 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这种具有中心集散性质和服务功能的城 市,被称为中心地。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力图揭 示城市的规模、数量和分布规律。这一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城 市的存在是为了向周围地区提供服务,中心地城市的主要功能 是作为周围地区的服务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
(四)成长三角理论
成长三角最早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议建立新柔廖 成长三角时提出。
成长三角区是指由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 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依靠各国为这一地 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 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 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 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
(二)发展轴理论
发展轴理论由德国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提出。
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各重要交通干线(公 路、铁路)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 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 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 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 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 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 脱离中心商业区,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 来的城市中心。
(四)城市域模式 图4-4 城市域模式
二、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 (二)发展轴理论 (三)都市带理论 (四)成长三角理论
一、区位特征与城市定位
构成城市区位优势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 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如下几点:
(1)交通的便利程度 (2)经济腹地 (3)沿海通商条件 (4)原料产地。 (5)接近发达的城市
二、工业布局理论
工业布局理论又称工业区位理论,是研究工业企 业根据什么原则被吸引到某特定场所,从而获得最大 利益的理论。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A·Weber,1868-1958)。
哈里斯和乌尔曼认为,城市中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由以下 四个过程交互作用形成的:
(1)各种行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过程; (2)产生集聚利益的过程; (3)由于相互利益得失而产生的离异过程 (4)地价房租影响某些行业在理想位置上区位的过程。
(三)多核心模式
在多核心模式中,出现了两个商业区CBD①和⑦,② 是批发轻工业区,虽然在市中心,但区位在对外交通联系 方便的地方,既接近市场,又方便交通。工业区⑥在市区 边缘布局。低级住宅区③多在①和②的附近,中级住宅区 ④和高级住宅区⑤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向城的另一侧 发展,⑧是郊区或卫星城的住宅区。这样,城市就分成9 个区。
二、工业布局理论
韦伯是研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布局理论的重要代表 人物,代表作有《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1909年) 和《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1914 年)。韦伯力图揭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及工业城市 形成和定位的规律。韦伯的区位理论对西方区位理论研究起 了奠基作用。
(三)日本的标准城市地区
日本政府参照美国的SMSA,提出了“标准城市地 区”,用以确定城市地域的范围。标准城市地区由以 下两项内容构成:
(1)中心市人口15万以上,是市政当局或县当局 的所在地。
(2)与中心市顺序相连、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城 镇村落。
二、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的地域结构是由于城市的职能分化带动 形态分化造成的。这种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 直持续不断,而且越到现代,变动的频率越高。 城市地域结构研究就是在这种变动中寻找城市空 间面貌的一般格局,探求城市地域的组合机制。
(三)都市带理论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认为, 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 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它是在城市发展经历 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集聚与扩散并行的两阶 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 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 态上的反映。
(2)SMSA还包括中心城市所在县的其余部分。这里的县是美国 州以下的最大行政单位。
(一)标准大城市统计区
(3)邻近的县如果75%以上的劳动力是非农业的,再加上下列 三个条件之一:
①该县50%以上人口居住在每平方英里150人以上、与中心县相 连的城镇村落内;
②该县雇佣的非农业就业人数在10000人以上,或占中心市和中 心市所在县非农业就业人口的10%以上;
③该县非农业就业人口中至少有15%的人在中心县工作,或者 25%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居住在中心县。
(二)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
除了SMSA外,美国还规定了一种城市化地区。城市化 地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2500人以上的行政地区; (2)2500人以下时,须是100户人家以上的集聚地; (3)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的统计合计区。 将上述条件合并,再根据一定的建筑密度和城市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区划即是城市化地区。
(三)都市带理论
大都市带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都市带呈多核心结构,人口高度集聚。它由几个 大都市区组合而成。就整个都市带来看,它具有功能上的整 体性,并且每个都市区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各具特色。
二是大都市带内部一般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戈特曼称其为“枢纽”、“干道”、和“十字路口”。
三是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 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

(二)扇形模式
①CBD ②批发、轻工业区 ③低级住宅区 ④中级住宅区 ⑤高级住宅区
图4-2 扇形模式
(三)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C·D· Harris)和乌尔曼 (E·L·Ullman)提出多核心模型。 哈里斯和乌尔曼研究了各种类型的 城市,认为城市可分为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特殊城市三类。
(一)同心圆模式
①CBD ②过渡带 ③工人住宅带 ④中产阶级住宅带 ⑤通勤带
图4-1同心圆模式
(二)扇形模式
该模型由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 H·Hoyt)1939年提 出。从霍伊特的扇形模型看,图中①是市中心CBD,住宅 区沿交通线呈放散状扩散,由此产生扇形地带配置。图中 ②是批发轻工业地带,在它周围分布着低级住宅区③。远 离③,一般在③的相反方向上生出中级住宅区④和高级住 宅区⑤(包括教育和娱乐区)。随着④和⑤的外移,在靠 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步演化为低级住宅区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