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跟痛症的体会
“ 脉者 , 血之府也 ” 《 ( 素问 ・ 脉要 精微 论》 , 人之血气 精神者 , 以 )而“ 所 奉生而周 于性命者也” 《 ( 灵枢 ・ 本脏》 , ) 宝贵之至 , 不可妄伤。 《 问・ 素 刺禁论 》 指出 :刺跗上 , “ 中大脉 , 血出不止 , ; 刺郗中大脉 , 死” “ 令人仆 , 脱色” “ 阴股 , ;刺 中大脉 , 出不止 , ” “ 血 死 ; 刺气街 , 中脉 , 为肿 ” “ ; 刺 臂太阴脉 , 出血多 , 立死 ” 。 以上种种 , 背跟 、 足 胭窝 中、 腿 内侧 、 股沟 、 大 腹 手腕寸 口处 与腋窝处 等 部位, 其深处都藏有 大动脉血 管 , 针刺 之时务必 要避开 。应避 而未避开 , 一 旦刺破 , 轻者导致局 部血肿 , 重者出血不止 , 甚至休克、 死亡。
5 壮幼 强 弱 . . 深浅 有 别
五脏 , 乃身体构成 、 气血化生、 气贮藏 、 精 生命活动的核 , 中之守” t 为“ l , 、 “ 身之强” 故“ ,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 , 得强则生 , 失强则 死” 《 ( 素问 ・ 脉要 精微论》 。而“ ) 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 若匣 匮之藏禁器也 ” 《 ( 灵枢 ・ 胀 论》 ; )加之胸部 、 两胁、 背部以及后腰等处 , 薄肌肉少 , 皮肤 一旦针刺不慎 , 很 容易伤及五脏 , 性命堪忧。因此 ,素问 ・ 要经终论 》 出: 凡刺胸腹 者, 《 诊 提 “
医学信 息
・
41 28 ・
N .8 2 1 o0 0 1
ME IA F R A 【N DC LI o M TO N
中西 医汇讲及 综 述
“ 灭覆地载 , 万物悉备 , 莫贵于人” 《 ( 素问 ・ 保命全形论》 ,以人 为本” )“ 是贯穿《 黄帝内经》 始终 的治疗 学思想 。为确保 疗效 与安全 , 免完全可 以 避 避免的人为伤害 , 除理论扎实、 技术娴熟 、 辨证准 确 、 穴正 确、 选 手法 得 当等 最基本的要求外 ,黄帝 内经》 《 还提出了若干针刺时必须遵 守的禁忌要求 , 本 文择其 要而论之 , 以彰针刺之道 “ 从之有 福 , 之有咎 ” 《 问 ・ 逆 (素 刺禁论 》 , ) 亦不使神奇的针治术 含冤蒙垢 。 1必一其神 。 令志在针 针刺治病 , 针行于医者之手 , 应于患者之身 , 既能解 除病痛 于顷刻 , 亦可 断人性 命于瞬间。其 后者之所 以然 , 除操作技术不过 硬外 , 更多 的还 在于操 作时 的掉以轻 心、 三心二意 。故 《 帝内经》 黄 反复 强调 、 三要求 针刺之时 , 再 医者 务必要“ 神无 营于众物” 《 问 ・ (素 保命全 形论》 , 专意一神” “ )“ 、 必一其 神” “ 、 令志在神 ” 《 ( 灵枢 ・ 终始》 , 如临深渊, )“ 手握如虎 ” 《 问 ・ (素 保命全 形论 》 , ) 唯有如此 , 才能使心到、 眼到 、 手到 , 从而确保疗效而绝后 患 , 否则害
必 避 五脏 ” 。 众所周知 , 刺伤心脏 , 可骤停 而亡 ; 刺伤肝 、 此 指西医之脾 ) 肾, 脾( 、 易使
之 出血 , 再留针 , 若 脏器 随着呼吸而 上下 , 口扩大 出血加 重 , 创 乃有 性命之 虞; 刺伤肺脏 , 轻者“ 气胸” 重亦命亡 。《 问 ・ 禁论》 , 素 刺 所谓 : 刺 膺 中陷, “ 中肺 , 为喘逆仰息”, 就是深刺胸部而伤肺 , 导致“ 气胸”的真实写照 。在 《 素 问》 刺禁 论》 《 的《 、 四时刺逆从 论》 《 、 诊要经终 论》 等篇 中 , 多次 提到因不慎 而刺 中心 、 、 、 脾 , 肺 肝 肾、 其死期分别为一 日或环 死、 1或五 日、 1 六 日 三 3 五 3、 或七 1 、 日 3 十 或五 日。虽说实际的死亡时 间并不完全 如此 , 但容 易致 死则是 千真万确 , 即在今天的条件下 , 也常救 之不及 , 故不可 不知 、 不可不 慎、 不可 6 是否 予 针 , 候 时 机 . 须 不遵。 针刺治病 , 疗效 的好坏 、 意外的发生与否 , 除上述禁忌要求必须遵守 外, 前人素有“ 背薄似饼 , 胸 肚腹深似井 ” 说。揣其意乃 是说胸背 皮薄 肉 还与针刺时的时机适宜与否密切相关。 之 少, 深刺易伤及心肺 , 当小心 为妙 , 以浅刺 为宜 ; 而腹腔 空间较 大 , 且刺 伤 胃 《 灵枢 ・ 终始》 出“ 刺之禁 ” “ 内勿 刺” “ 指 凡 :新 , 新怒 勿刺 ” “ 劳勿 ,新 肠膀胱的后果不如一  ̄ 危重 , Le ,g 似可深 针。其实 不然 , 伤诸腑 , 刺 后果 同样不 刺” “ , 已醉勿刺 ” “ , 已饱勿刺 ” “ , 已饥勿刺”, 已渴勿刺 ” 《 问 ・ “ ;素 刺禁 论》 轻。《 问 - 素 刺禁论》 所谓 “ 刺少腹 , 中膀胱 , 出 , 溺 令人 少腹满 ”, 即指 刺破 亦指出: 无刺大醉”,无刺大怒 ” “ “ “ , 无刺大劳”,无 刺新饱人”, 无刺大饥 “ “ 膀胱 , 小便流人腹腔 , 因污染而致腹膜 炎的 恶果。更何 况 , 两胁 乃是肝 脾所 人” “ , 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 。 居之要害处 , 而孕妇 之小 腹更关 系到母 子之存 亡 。是 故 , 不可 因前人 有 绝 何 以在大饥 大渴、 情绪波动 之时 , 暴饮暴 食、 过度 劳累 、 男女 同房之后 , “ 腹深 似井” 肚 之说 , 就肆无忌惮而深刺 , 这绝非《 黄帝内经》 意。 之 不可立 即针刺?原 因很清楚 , 当此 之际, 该机体 的气血经气不正处于亏乏不 《 问・ 素 诊要经终论》 提出“ 刺胸腹者 , 以布傲著 之 , 必 乃从单 布上刺” 足 , 当逆乱不顺 , , 便 斯时针刺 , 非但难 达预期之 效 , 反会 导致若干 不 良后果 。 即凡刺胸腹部 位, 要先用布 巾或布条包裹被 刺之处 , 再从 布上 进行针刺 , 此 如《 灵枢 - 终始》 所说 : 其脉乱气散 , 当“ 逆其营卫 , 经气不次 ” 之时 , 粗工不 “ 法虽说 大可不必 , 但浅刺之意则是显而易见 , 其根本 目的就在于勿 因深 刺而 察 ” “ , 因而刺之 , 阳病 人于 阴, 则 阴病出 于阳 , 则邪气 复生……是谓 伐身 ” 。 伤五脏 。 显然 , 粗心大意者 , 不详审针刺时 的时机适宜 与否 , 当气血逆乱之 际而妄 正 3 藏 有 要 害 , 可 不 察 . 不 施针刺 , 既可使原本在表之邪深入 到里 , 亦可使原 本在里 之邪外窜到 表 , 邪 《 问・ 素 刺禁论》 出 : 藏有要 害 , 指 “ 不可不 察 ” 。所谓 “ ” 作 “ ” 藏 , 脏 字 气非但未被制伏 , 反而猖獗 四处泛滥 , 以致正气 益衰 , 身体倍遭摧 残 , 实乃粗 讲, 即指 五脏 ; 若作“ 贮藏” 藏 ” 讲 , 之“ 字 则指体 表 上的某些 穴位 , 在其深层 工之罪。同时, 在上述不宜之时机进针 , 因机体对 针刺激 的耐受力下 降 , 还 藏有非常重要 的组织 , 一旦刺 中 , 后果 同样 严重 , 可祸 及生命 。故对这些 容易发生晕针等意外。 亦 藏有要害 的部位 , 亦须小心谨慎 , 非针不可 时 , 以浅刺 、 刺为宜。综观该 当 斜 由是 , 临床针刺如遇上述 不宜之 时机 , 务必要 让饥渴者适 当饮食 , 精 使 篇全文 , 以上 二 者 皆有 所 述 , 后者 而 言 , : 就 如 气得以补充 ; 而其它情况者 , 则一定要让其充分休息 , 使疲 劳得 以恢复 、 绪 情 “ 刺头 , 中脑户 , 入脑 立死。 脑户 穴在后项 正中 , 际上 1 5寸处 , ” 发 . 其深 得 以平静 、 醉饱得以缓解。总之 , 必须待其气血平和 、 经气顺畅 、 神气安定 之 处所藏乃延髓组织 , 深针刺伤 , 顷刻可亡 。 后, 方可针刺 , 才能确保疗效 , 又防意外发生 。《 灵枢 ・ 终始》 渭: 大惊 大 所 “ “ 刺脊问 , 中髓 , 。 脊椎里所藏是脊髓 , 为伛 ” 凡刺椎 间之穴 , 倘若深针 , 一 恐 , 必定其气 , 乃刺之。乘 车来者 , 卧而休之 , 如食顷 , 乃刺之 。步行来者 , 坐 旦 伤 及 , 者 可致 驼 背 腰 屈 , 者截 瘫 。 轻 重 而休之 , 如行 十 里 顷 , 刺 之 ” 即 指 此 。 乃 意
人不 浅 。 2 凡 刺胸 腹 。 避 五 脏 必
“ 刺缺盆 , 中内陷 , , 人喘咳逆 。 缺盆 即左右锁骨上 窝, 气泄 令 ” 下面所 藏 乃肺脏 , 刺深针伤及肺脏 , 直 以致肺 气外泄 , 可 出现喘咳气逆 、 乃 呼吸 困难 ,
即今 日所说之“ 气胸” 。 4 来自行脉 中, . 当避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