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4-0673-05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赵亮1,王婧2

(1.湖北大学商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关键词: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分布特征;优化构想;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各种活动的总称。现代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游憩活动对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其他功能的实现(居住、工作、交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西方社会17—19世纪就开始出现了游憩地规划,有关游憩地大范围的理论研究始于1950年代的西欧和北美。进入197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为西欧各国城市游憩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从强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园体系开始转向对城市游憩产业系统的研究。西方有关游憩地方面的研究完成了由实践向理论发展的阶段,并注重游憩地规划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问题,着重于对游憩地规划、游憩者目的行为选择及游憩产业系统方面的研究。我国有关游憩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发展的阶段,保继刚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首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以下简称RBD)的概念。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研究工作进展比较快,但参与研究的人员比较少,且研究的领域也有局限性,多放在游憩资源、游憩功能开发、环城游憩带(ReBAM)、中心商务区(RBD)等方面。本文期望在武汉市建立“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武汉市游憩地布局现状及其优化模式,为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及其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1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1研究范围本文研究的是城市游憩地的空间布局,由于城市空间范围的尺度较大,加之各种游憩地类型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武汉市各类型游憩地服务功能的大小和其空间布局的现状,研究区域为武汉市主城区,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型游憩区和公共游憩地。1.2研究方法利用调查与统计资料,建立游憩点个数、类型、建设规模、区位分布等GIS空间数据库,运用其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空间方法。1.2.1资料的收集获取。以武汉市交通图、武汉市旅游地图、武汉市道路规划图为底图,获取不同类型的游憩地属性资料,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补充。1.2.2资料的空间提取。选取武汉市游憩地分布图,矢量化武汉市游憩地样本空间数据,采用武汉市交通图提取主城区边界、主要水体、交通要道等空间要素,对所有空间数据进行配准叠置,生成游憩地样点空间分布图。统计分析各游憩地样点名称、类型、规模等数据,建立游憩地样本属性数据库,更新列转换成空间数据。1.2.3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武汉市主要游憩地按照不同类型反映在底图中,综合考察其出现密度、频率等参数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映射,按照不同游憩地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用不同标准做各种类型的游憩地缓冲区,借此分析武汉市主要游憩地的空间布局特征。

2武汉市各类游憩地空间分布特征2.1购物游憩地主要分布于城市内环线及其以内的中心地带以汉口江汉区为中心,直径在5km范围内已形

收稿时间:2008-12-18;修回时间:2009-03-10

第29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9,No.42009年4月ECONOMICGEOGRAPHYApr.,2009成大大小小数十个城市商业购物游憩区(RBD),其中有全市著名的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新武展中心—中山公园、中南—亚贸、徐东商业区4大主要“面状”商业游憩区。已建有大型购物商场11家、大型超市26家、购物游憩街区7个,且主要分布在城市内环线及以内的中心地带(图1)。

图1武汉市购物游憩场所分布图Fig.1ThedistributionofshoppingsitesinWuhan

2.2历史游憩胜地主要沿城市近于东西向的中轴线展布。现已形成有国家4A级著名旅游景区和景点4个,分别是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寺和东湖风景区,省级和市级旅游景区和景点22个,分布在市区三镇以长江一桥为核心南北的中轴线地带(图2)。

图2武汉市历史胜地空间分布图Fig.2ThedistributionofhistoricalsitesinWuhan2.3水体游憩地遍布城区各地。市区现在共有湖泊147个,其中主城区湖泊有38个,中心城区湖泊有27个(图3)。各种大小水体遍布武汉三镇,呈现出较为分散的分布形态。2.4其他公共游憩场所布局集中于东西中轴线和长江沿岸。全市已建大型市民游憩公园7个、大型市民广场(面积≥5万

图3武汉市主城区湖泊分布图Fig.3ThedistributionoflakesinWuhanm2

)5个。市政府还兴建了武汉杂技厅、武汉剧院、湖

北剧院、省图书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共计32个,各类民众乐园、小型公园和广场共计近110个,市区大小绿地场所近40处,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7年的6.6m2上升到8.3m2。2004年后,汉口

永清街、唐家墩、武昌岳家嘴等处相继出现5片“城中小森林”(图4)。

图4武汉市公共游憩场所分布图Fig.4ThedistributionofpublicrecreationsitesinWuhan综合叠加上述图层,发现武汉市主要游憩地空间布局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同心圈层结构,主要游憩地集中分布在城市内环。但由于受到两江三镇的独特地理条件影响,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扇型结构,尤其明显的是在江汉区和江岸区游憩地的分布,明显受到两江制约,由中心向外围呈扇形拓展。

3游憩地空间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3.1理论滞后,实践有盲目性我国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发展滞后与旅游开发实践,在学术界尚未对游憩开展真正的研究,对游憩地规划是旅游规划核心内容认识不够,理论滞后使实际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文化体育设施系统规划缺少必要依据。

674经济地理第29卷3.2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不明确武汉市不少游憩地规划沿用居住区规划,传统风景园林规化方法,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游憩地规划不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其中商业化游憩地或游憩区是一种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很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与一般建设规划根本区别所在。而且除了硬规划之外,还包括更多的软规划:如市场营销、形象定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估等。3.3游憩地规划布局统筹指导能力低目前游憩地的开发至少有三方面参与管理:城建部门、旅游部门及开发商。建设部门负责规划的审批,旅游部门负责旅游管理,但有时只是名义上的组织,真正操作的是开发商。实际上由于城市建设中的多头管理,旅游部门无力调控,结果造成特色项目少,市民真正需要的供给少,供求错位现象严重。3.4游憩地数量与质量的差别大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目前数量与质量的脱节比较突出,在已有的游憩地类型中可供市民和外来游客前往的大型游憩地有近60处,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而实际上像东湖磨山风景区那样相对成熟的游憩地最多只有20处,且存在着游憩设施单一,游憩项目雷同等诸多问题。对游憩地的发展和市场领域的开拓不利。4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优化4.1武汉市游憩地的空间布局构想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是以自然、经济发展、游憩资源优势及交通区域条件的现状基础为依据的。整个城区不仅具有盆地状地形和发达的水系网络,而且以其自然地理为基础经长期的历史演变,已形成以两江交汇处为中心的流通网络、商业中心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此处为游憩地布局核心,依托武昌四轴线(和平大道、徐东路一中南路、武瑜路和环东湖大道)、汉口五轴线(沿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和发展大道)和汉阳两轴线(鹦鹉大道和汉阳大道)及城市内外环交通线路形成“点—轴”优势及圈层地域结构特征的武汉市游憩地布局圈。因此,客观决定了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应是“点—轴—圈”模式,进行“中心突出,点轴辐射,圈层推进”的战略部署。4.1.1高等级游憩中心地。考虑到本地游憩资源、商业性游憩地和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的区域组合,充分发挥游憩地各种潜在能力,体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其选择的标准有三个:①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各项游憩设施配套成熟的旅游景区和景点;②交通便利,经济实力雄厚,且在本地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性游憩地:⑧地理位置重要,受市民普遍欢迎的大型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根据以上标准,在武汉市城区核心地带可以选择出11处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10处大型商业性游憩地和近40处主要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组成点状游憩中心地。其中绝大部分游憩中心地分布在以长江和汉水两江交汇处为中心,以武昌四轴线、汉口五轴线和汉阳两轴线为主干的地带上(图5)。

图5武汉城市中心区游憩地空间布局点轴分布图Fig.5thenodeaxisdistributionofrecreationsitesindowntownofWuhancity

l—发展大道;2—建设大道;3—解放大道;4—中山大道;5—沿江大道;6—和平大道;7—徐东一中南路;8—东湖大道;9—武瑜路;10—鹦鹉大道;11—汉阳大道

4.1.2三级等级轴线。一级游憩地布局轴线———长江沿岸带,沿长江自西向东分布。主要游憩地呈线状分列于长江两岸:江北岸归元寺—古琴台—龟山公园—晴川阁—南岸嘴—汉口江滩一江汉路步行街等,江南岸是黄鹤楼—司门口商业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首义文化园—武昌江滩公园—徐东商业游憩区—青山临江公园等。其中以长江和汉水两江交汇处为核心的游憩密集区是武汉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一级中心,各类游憩地沿汉阳鹦鹉大道、汉口沿江大道和武昌和平大道依次展开。二级游憩地布局轴线—城市内环线及八大主干线带。根据武汉市目前各大型主要游憩地的分布情况,结合武汉市2010—2020年交通总体规划确定的“三环十放射”的构架,确定武汉市二级游憩地布局轴线为城市内环线—长江一桥内八大主干线带(八大主干线为武昌徐东—中南路、环东湖大道和武瑜路、汉阳大道和汉口中山大道、解放大道、

第4期赵亮,王婧: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6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