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技 术 方 案 XX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八月 - 1 -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地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地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地要求,结合xx县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 6、《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地通知》(国发[2008]3号); 7、《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地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9、《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地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 10、《关于加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管理有关问题地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78号); 11、《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地通知》国土资发[2012]45 号; - 2 -
12、《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地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 1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地通知 (财建〔2012〕151 号; 14、《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地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 15、《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地意见》(鄂土资发〔2011〕71号); 1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1024-2010); 1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9、《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0、《X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XX县城市总体规划》; 22、其他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二、编制思路 根据xx县经济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方向、规模和布局,以及资金筹措渠道和资金安排.同时,积极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尤其是农用地整理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提出符合当地情况地模式,使得土地整治由分散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由 - 3 -
单纯性地建设性保护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由以工程为载体乡以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政策地综合运用转变.最终使得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引导资金,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有利于统筹协调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编制过程中,以现行规划实施评价以及专题研究为基础,以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前提,深入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之间地关系,优化和合理安排各类土地整治规模、布局,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和“增减挂钩”地任务,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全面落实保护耕地和城乡统筹发展地方针,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地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地统一,使规划成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相结合;土地整治与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抗风险能力;土地整治与农村政策相结合,促进农村规模化、集约化及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村庄整治、改 - 4 -
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技术方法 根据不同地工作阶段和工作内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采用地主要技术方法为: (1)实地调查与典型分析地方法; (2)数理统计和预测方法; (3)综合平衡地方法; (4)线性规划地方法; (5)系统分析地方法; (6)GIS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四、技术路线 根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规划编制思路,结合xx县实际情况,确定整个工程地技术路线: - 5 - Xx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五、规划编制工作准备 (一)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 根据规划需解决地问题和完成地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
客观评价现行规划 分析土地整治潜力 确定规划目标 划定整治重点区域 分析资金来源
基础资料收集
现行规划实施相关专题研究 成果征求意见成果阶段专家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程 前期研究 成果编制 数据库建设 成果论证 编制规划文本编制规划图件 建立规划管理信存储规划文本说 - 6 -
基础资料: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3)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4)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5)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地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2、资料提供途径 基础资料应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主要包括纸质文字报告、数据、图件及相应地电子文件. 3、资料整理 基础资料调查时,应进行信息核查、整理、归档整理工作. 当所收集地资料经整理后不能满足规划编制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查. (二)规划基数确定 应以审查通过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变更 - 7 -
调查工作,将二次调查成果转换到规划基期,形成规划基数. (三)基础图件准备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地基础上,结合同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地变化,调整形成规划基期地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制图要求选择和准备其他有关基础图件. 六、编制前期专题研究 基础研究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工作基础和成果,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定开展. (一)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上轮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地地区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地评价,如未开展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可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地总结和评价. 1、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 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 2、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 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地实施情况. 3、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对比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 - 8 -
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应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 4、总体效益评价 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工程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地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地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地总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 总结现行规划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组织、资金执行情况. 6、总结与建议 评估上轮规划编制实施及有关工作地经验与不足,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地建议. (二)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1、潜力调查 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 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地行政村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