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依恋理论

(完整版)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A:四点声明B:创始人:约翰·鲍比C:依恋学说的演变D:依恋理论的三个主要因素一、依恋;二、非语言沟通;三、自我对体验的态度。

E、依恋关系John BowlbyF、非语言沟通Mary MainG:如何改变心理的依恋(自我对于依恋的态度)H:内心体验的模式I:怎样达成依恋关系呢?J:依恋关系塑造自我K:表征性自我:L:父母情感镜映的品质决定依恋类型:M:合作性沟通:沟通形式——合作性沟通A:四点声明:第一点:依恋是第三次冲出离精神分析更远的学说。

依恋理论超越了精神分析,超越了心理学。

依恋学说很重要,它把内在的机理说的很清晰。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学,学院派的心理学只是把它作为人格心理学的一种流派。

心理学并没有明确承认它是心理学,但在整个体系中它的分量不多。

A、经典精神分析B、动力学C、依恋理论(有精神分析的根,有许多行为主义优点的东西。

理论推论不多,实验观察很多。

)第二点:求证。

不以人际为评估。

来访者一般是人际为求访。

依恋学说告诉我们,所有问题是由于早期对母亲、或者对第一对象情感依附的受阻。

这种受阻出现问题,就产生了问题。

这种观点很偏激——任何问题都是母亲的问题——家里有个精神病,一定有一个精神病的妈妈。

重要的是婴儿与妈妈真实的母婴关系,而不是幻想的母婴关系——这是一种救出苦海的理论。

第三点:6-18个月的关键期。

依恋理论说:依恋受阻说人在早年要与人发生关系。

这是人际的模版,6-18个月的关键期。

第四点:依恋的发展大量涵盖行为认知理论,加入了元认知的理论。

这种理论与主体问题论都在系统之中。

(这是比较难的)B:创始人:约翰·鲍比好的父母与治疗师是一样的。

童年早期的真实关系是塑造我们的基础,而非内在驱动力下的对关系的幻想。

督导:通过语言找到非语言。

非语言层面的交流能唤起非语言相应的情感。

两人情感的激活就能呈现当年的事件,这就展现了当年的具身。

具身:a 两个人男与女→父女关系(唤起)b女→正在于爸爸的人,男→正在于女儿般的人,活动(活现)两个人的关系(主体的)c最终两个人的关系就产生了(具身)两人双方的活现就具身了,是在一瞬之间完成的。

治疗师要知道:两个人唤起的部分,哪些是该鼓励的,哪些是判断的。

以真实的关系做好母亲,以非语言的方式来与来访者互动。

心智化:改变对方体验的态度就可改变体验。

把应该的继续向前,把不该的停下来。

对认知的认知是元认知;对思维的思维是元思维;元认知反思与心智化有关。

觉察:主动的、不加评判的、对当下目前的注意。

它可以转化我们的体验。

当具身时,如教会来访者觉察。

好的父母可以改变孩子的心智能力。

没有父母说:“我教给你一种性格。

”是通过代际沟通学会的。

父母关系是用心的,孩子一定会具有唤起、活现、具身。

体验化的觉察与心智化的能力→依恋。

治疗关系:治疗关系是真正改变的主要推力,来源于治疗互动。

都是有唤起、活现、具身,重新心智化的觉察。

这种理论不讲潜意识、不讲创伤、只讲关系。

不能逆转早年关系,可以重新塑造治疗关系。

C:依恋学说的演变【约翰·鲍比】从依恋的行为到依恋的表征。

依恋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

依恋是一种表征,人际交往中也有一张图,这张导航图是早年画出来的。

治疗师是要画一个新的导航图,有的治疗师的新的导航图还不如原来的。

【Peter Fonagy】“我的孩子也彻底完了”代际传递可以改变,心智化与觉察可以改变。

甚至一部电影一本书就可改变,或在对的时间遇见一个对的人。

别人改变了,算你幸运。

是在你对了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的人,他正好改变了。

(你理解了对方,是对他的东西与你一样,你幸运的看到了我们的东西是一样的。

但要记住,我们永远理解的都是自己的,有可能与别人的东西离十万八千里)D:依恋理论的三个主要因素一、依恋;二、非语言沟通;三、自我对体验的态度。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第二页开始却看不懂,十遍之后越看越快,有的是这辈子就看不懂,只要理论。

(大量是研究人员看的,小部分是临床)E、依恋关系John Bowlby用刚出生的猴子为实验,金属猴和毛绒猴,幼猴在两种情况更愿与毛绒猴在一起。

推论:人更多愿意与孩子的情感需要在一起。

推出有三种需要:1、生存。

吃好了,也要跟着父母。

2、母婴默契(前语言的体验)。

亲附——互为自己人,发展到亲密的关系,语言是没有作用的。

前语言是十分明确的。

语言好的人,非语言就差,常与人难以深交。

3、安全保障。

最大的成功是中上水平,没有多高智商可以目空一切。

更重要的是6-18个月的依恋关系,主要是母亲。

(不识字,可以吃饭;不识人,不可吃饭。

)幸福不幸福——首先要活了下来——再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自己创造的微环境)安全是一种内在的感知-——爸爸拿下的报纸,孩子会有更大的圈子,安全不是空间距离感。

依恋的内部有三个,这种依恋是主观的:1、间断强化——妈妈给孩子的依恋关系2、原始母性专注——是人生的第一尺码。

3、人们都认为“妈妈在身边”——多数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不是依据人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

评估可以改变人,安全感是主观的。

对过往经历的主观体验,是一种主体的状态。

在关键时间,你想象的东西出现了。

依恋的四种类型:1、安全型妈妈教什么好玩,最好的是玩具:是与自己年龄一致的玩具。

妈妈抱孩子进屋:要玩离开母亲,①安全型的离开,抱住妈妈的不离开,不安全;②离开之后,3岁孩子三块积木搭座桥,还要有一半精力看妈妈是否跑了。

隔的时间到与自己一致的年龄的玩具是关键。

2、回避型是种防御,可以玩很长时间。

对环境的探究层面大,最后成为,不与人打交道,选择个瓶瓶罐罐。

选择回避家、加班,提升为CEO。

当孩子靠近时他会逃开。

逃避的母亲与回避的儿子(优秀的人是发育良好的或发育不良的)3、矛盾型在分离时表现为非常的悲伤,坚决不离开,不能分离(回避型是不悲伤)妈妈回来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表现为非常生气(安全型是马上发生亲密行为);另一种是非常的被动,一动不动的看向妈妈,看到妈妈,即使在妈妈怀里在或不断搜寻妈妈。

安全型的妈妈用孩子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孩子。

矛盾型的妈妈会抑制孩子的独立性,大大阻碍孩子的成长。

(以上为Main发现的三种状态三种型,后来其学生看了录像,发现了混乱型)4、混乱型或像高度的矛盾。

父母亲是引起矛盾的来源。

父母亲是特别害怕的,由于要依靠一个人,这就是混乱的。

精神疾病、创伤、不照顾孩子(可怕的火山),但生物学的又是要靠近父母。

孩子就表现为混乱。

父母正面临灭顶之灾。

妈妈不敏感,父母亲从小缺书读,让孩子一直读书——无穷的旅途,无穷的清苦。

安全型——识别在前,意识在后。

当孩子需要时,父母就敏感地满足他,越早越容易。

回避型——防御是基本的表达。

心跳是正常的表现生物学指标,拒绝表达妈妈回来的感觉。

矛盾型——很生气地夸张。

适应性的改变,是有一个一样的妈妈。

或者以示弱到真的伤害自己(经常有小伤,不会有大伤,可以示弱到生病)。

矛盾型的反应不可预测。

混乱型——部分可以预测。

不去危险,去了更危险。

儿童为得到与父母的链接,一定要与父母发生关系。

交流时一边与父母链接,一边充满着惊吓。

(有虐待儿童的家庭82%的婴儿室混乱型——家庭极度贫困)依恋类型的关键是沟通。

1、敏感与关注,一定会产生安全。

敏感也有惩罚。

2、不敏感对待孩子,两种可能:经常不在——回避;经常来,但不对头——矛盾。

3、类型来源于沟通,主要是非语言,单次的沟通不可能产生类型。

4、回避性A.找到回避性的情景,找到怎么样回避。

原初性的,最初表征,多重诊断;B.跟他退行到那个地点,跟他做父母,敏感的替代他的父母,做安全型的治疗师。

F、非语言沟通Mary Main决定婴儿的安全感和感知自己的感觉。

好的治疗师与好的父母做的工作是一样的。

最初好的治疗关系决定着治疗的效果。

治疗关系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安全的基地。

这个基地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孩子就会走的更远。

(在合适的地方遇见合适的人,一般都是差一点)。

不敏感的人是情绪的调节人。

治疗师容纳、容器——放在你那。

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决定儿童陌生情境中的行为。

1、安全型的父母说话的一致性比较高----常常回顾性与父母的关系不是真实的父母。

回忆与父母的关系与陌生情景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

2、强迫性重复(1)自杀、生病----不要治疗,自杀危机干预嗅出自杀的味道一定不要做治疗(自杀、精神病,越过治疗)强迫洗手----抑住他的手生病------生病也去上班(2)重构需要的时候,要敏感的表达;不需要的时候,要遏制表达的欲望。

一个人要有叙事的能力,不是讲故事,而是理清问题的能力。

教别人,能回应个人深浅,需要80%;表达有问题,思维有问题;讲不清,想不清。

3、依恋6-18个月依恋是多维,比客体关系更4、退行做出退行,如何退行,识别退行,如何刚好退到依恋理论——精神分析我什么也不懂,客体关系是什么玩意关键期:18个月——5岁是安全关键期没有事实上的一致性的父母,安全型就是变化的,是一种表征,是内部工作模式。

父母实际上是一个人。

G:如何改变心理的依恋(自我对于依恋的态度)不是改变行为,不是改变潜意识,是改变主观的体验,改变的是非语言。

第一,认知的改变,它是一种图式(认知是对世界主观的看法)。

打破代沟传递,要解构以前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非语言的(未经思考的已知)。

就需要唤起这种认知,使这种构景具身。

这个治疗就需要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主观的能力,把这种能力不知不觉传递给他。

什么是元认知?——要年年讲,天天讲,月月讲。

对认知的认知。

我是一个人——为什么我是一个人(这是元认知)我很抑郁(这是认知,主观的)——为什么我很抑郁(这是元认知,从认知中抽离出来,会改变情绪,只要提出,就已经改变了。

只要这样想,就撤离现实,同时已对现实进行反应)——这就叫做反思,这种过程就是心智化。

有人智商不高,但心智化的反思能力很高。

心智化可以改变体验的态度。

心智化的自由度越高,原来的认知反应对我们的影响就更小。

进一步,如果我们与人建立关系,本能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就小。

如果儿童期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形成相应的安全类型,父母不是全责,儿童也有责任。

如果心智化比较高,就会产生相应的类型:(1)如果改变父母,可能是矛盾型反应过度——矛盾型反应不足——回避型(2)如果回避,可能是回避型(方法不一样,就缺乏心智化的能力)反应少——赢得注意——回避(如妈妈一般)反应多——赢得注意——矛盾(我根本想不起来——示弱)不安全的用别的事情来档,就出现别的类型。

只有提高心智化,不要分析,不是消灭他的阻抗。

治疗师必须提高患者的心智化,或者去除抑制心智化的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觉察(正念、反思等词汇)正念——佛教;反思——哲学;觉察——灵学的层面,有感不加评判,专注于体验。

认知的层面从外到内依次为:客观,表征,心智化(反思),觉察例:我掉了1000元钱(客观);我是个愚蠢的人(表征);为什么我是个愚蠢的人呢?(心智化)我怎么这么想呢?(觉察)——无我,做自己的旁观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