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世价值”研究述评—李战奎

“普世价值”研究述评—李战奎

2005年8月 第23卷第3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Aug.2005 

V01.23 No.3 

“普世 日 |J 价值"研究述评 李战奎 (陕西理512学院社科部,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危机,普世价值、普遍伦理成为 人们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本文从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证明、对 普世价值存在形式的看法、对普世价值研究的新动态等四个角度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了述 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遍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05)03—0001—06 

人们经常在同一含义上使用普世价值、普遍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国 际上一个“走向普遍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方兴未艾,其成果《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 宣言》,界定了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 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 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 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 绝望。”按照当代普遍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的解释,这样一种全球伦理应当是 “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1998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的北京地区专 家学术会议。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性“普遍伦理”的关注日益加强,远远超出了宗教学的范围。学者们 认为,当代宗教学、伦理学、哲学学者和政治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普遍伦理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事 实判断作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判断前提,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人了一场深刻 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示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因 而,我国学者也开始普遍关注该问题,普遍伦理成为人们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课题。 

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 作为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概括,普世价值无疑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情形。理解普世 价值,有必要从明确价值及其特性人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的特定质态。 普世价值,叉译为“普遍伦理”(the Uuniversial Ethics),“普适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或“世 界伦理”。即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形态。 程广云、韩璞庚…认为普世价值之普世性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 

[收稿日期】2005—02—28[修订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李战奎(1970一),男,陕西富平人,陕西理工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经济哲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适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 ̄jiJj,.、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 恒性(不变性),它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 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普遍必然判断)来表述的。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才能称为 普世价值命题。而这些基本要件,又表明了普世价值成立之困难。 在普世价值的含义上,学者们是有分歧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具有普适性、不变性、必然性的普世价 值是存在的。李德顺 就认为人类普遍价值有两种形式,其一就是事实上存在着人类普遍的或超越了 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共同基本价值。地球上的人类因为属于共同的物种而有共同尺 度,如凡是涉及普遍的生命条件、人类特有的生存基础和生命特征的价值,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活的空间等,对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种基于人类个体之间共同点的普遍 价值,是自有人类开始就存在的,并且它的具体内容还将扩大和强化。但以往人们对此并不一定充分地 了解,却常常因其“太平常和不言而喻”而忘记它们。例如,地球上的人类有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相互 之间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地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个性造成的,但各种语言文字之间,却最终都能够互 相翻译,彼此交流,这又足以证明人们深层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之间,是有共同性的。显然,这种共同 性来自人们作为同一“类”的自然和社会生命体,其生存发展实践的基本方式是相同的。有共同的基本 结构和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共同的基本需要、共同的基本价值。正因为如此,知识、科学、技术、财富、 艺术、道德和宗教等才得以程度不同地普遍流行,也才有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和历史进步过程。 另一些学者则否认这种绝对的普世价值的存在,认为普世价值存在,但是是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一 定“类主体”才存在,即从普世价值的相对性去理解它的存在,当然他们对这种相对的普世价值的理解角 度却各有不同。 李德顺 坚持“内生”是任何现实的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方式、真实途径。“内生”必然是具 体的、有限的。它是指一定的伦理道德产生于人们之间一定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关系结构、特定活动方式 之内,其结果当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普遍伦理,就是要依据这种有限性来理解和构想现实 的普遍伦理。普世价值实际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无限性和普遍性。 孙伟平 ]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普遍价值实际上只是一种所谓的“底线价值”、基本价 值,即在高度发达的个性化基础上的、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普遍价值并不是指存在超越具体主体的价 值、与人无关的价值。实际上,超越具体主体的价值、与人无关的价值是没有的。 郭明俊 J贝0坚持普世价值必须是关系性价值。因为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价值,它回答的问题是,人 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新原则、新原 理来处理新的关系,从而使人类得以同心协力,化解共同遭遇的种种冲突,克服共同面临的种种危机,使 得人类能够更加合理地生活和安身立命。所以,普世价值是一种关系性价值,而不是实体性价值、规范 性价值或属性价值,它的客体不是“实体”、“规范”和“属性”,而是“关系”。因此,普世价值应是一些普遍 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它具有以下特点:价值主体的全人类性;价值基础的利益共同性;价值内容 的底线性;价值功能的权威性和普世性。 虽然表面上看,似乎郭明俊没有涉及到普世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发 现,他所坚持的“关系性价值”是能规定全球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使人生活得更合理、更美好。 要使这种价值能反映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种价值就必须符合当时人们的具体历史环境、思维现状。换 言之,这种“关系性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进而言之,也就是说郭明俊在论述普世价值是关系 性价值时预设了一个前提:具有普适性、不变性、必然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普世价值的理解应该以肯定其相对性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就曾表明了他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其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真正的普世 价值,因为统治阶级总是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 其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但却存在相对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与旧阶级相比 较,新阶级具有更加宽广的基础;其三,在无阶级社会中存在真正的普世价值。只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 社会,才能使所谓的、相对的“普世价值”自行消失,使真正的普世价值变成现实。实际上就现有的人类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发展史来看,我们找不到一个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普世价值的例证。有人可能 会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崇尚的“真”、“善”、“美”难道不是最好的例子吗?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种族,它们的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们的内容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 的特征。普世价值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而且,如果承认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那么,我们就不 可能抛开主体去谈论价值及普世价值。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人的主体形态并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 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无数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等共同体,直至全人类的整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 在与活动着,并成为独立的主体。由于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别 和对立,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他们彼此之间在生存发展条件、方式、目的、需要、能力等方 面都有各自的特征,从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并且,这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主体自身还处于动 态、发展过程之中。这就意味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普世价值的内涵、 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 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二、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证明 对普世价值的理解无论是从其相对性还是从其绝对性方面,无疑都承诺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假定:普 世价值是存在的,这个承诺主要不是一个事实假设,而更多的是一个价值假设。那么怎么来证明这个假 设是一个真命题呢?学者们各有各的思路,较为普遍认同的有三种方式: 第一,“人性论”方式。¨ 价值一般是对于人的需要和利益而言的,而人的需要和利益一般被理解为 人性问题,因此价值问题与人性论直接有关。因而,只要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并且这种 人性不是离间人际关系,而是亲和、凝聚人际关系,也就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和共同的价值——普世 价值。比如中国传统哲学通常以“善”、“天理”作为人的道德本性,认为这是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希腊 哲学传统以为人的内在宗教本性是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东西方哲学传统以普遍人性来确立普世价 值,但这种普遍人性却不过是人性的抽象共性,并且是人性的片面抽象,是一种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 近代,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普遍 人性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普遍化或普遍社会交往实践的历史性进程中,在人们的社会共同体生活 中,逐步生成着和发展着的普遍理性即公共理性、契约理性或交往理性等等。也就是说,普遍人性是体 现于特殊个体中的全面的、具体的人性,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人性。以程广云为首的一大批学者都用 “人性论”作为证明普世价值存在的有力论据。 这种方式初听似乎有理,但实际上“人性论”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论点属于一种依据先在 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人性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 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人性论实质上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 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主义困境。人性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 性论证,实质上是以自己承诺的基础、基本原理论证自己,并将它看作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以这种方式 证明的普遍价值标准,最终必然导向一种以自身为根据诠释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自我中心主义。第二, 虚无主义困境。人性论证明隐含着各种虚无主义的论题,它突出地表现为人性要求的永恒性与人类历 史发展的可变性之间的矛盾。人性论两个基本困境决定了它对价值普遍性证明最终失败的命运。 第二,“启蒙心态”方式。 J‘‘启蒙心态”(the enlightenment mentality),即把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自 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当作现代人类价值的唯一尺度,从而赋予它以普遍永恒的目的性价值意义。 它仍然是从抽象的人性(人的理性)出发,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它解决不了个人权利至上和个 人法权平等至上的价值悖论。其次,它解决不了在多元文化处境下对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解释者和价值 承担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普遍性之价值认同的危机:究竟是谁的普遍性?究竟是由谁认同的普遍性? 再次,它解决不了西方中心论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必然要面对的文化特殊主义和人类普遍主义 之间的两难。 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