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奶牛乳腺炎是近年来一直困扰威胁着奶牛业的头号疾病, 可引起产发病奶牛奶量 下降和乳品质降低,严重者还能导致奶牛生产性能的丧失, 使成年奶牛过早淘汰,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导致奶牛乳腺炎的因素很多, 其中 80%以上是由病原微生 物感染引起的。 临床上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既增加了治疗成
本,使细菌出现了耐药性, 而且造成乳制品中抗生素大量残留, 严重威胁人类健
康和环境安全。 奶牛乳腺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接触传染病原微生物, 包括带菌率
较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在某些地区临床检出率达 70%以上。另一 类是以大肠杆菌和停乳链球菌为主的环境性病原微生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 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 其中隐性乳腺炎可引起奶牛慢性感染从而造成奶产量长期 下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该病具有重要 意义。
1 主要致病菌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属于葡萄球菌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奶牛乳腺炎最重要的致病菌, 为革兰氏阳性 菌,它能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 球菌直径0.5~1.5 um菌落呈葡萄串状排歹,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条件性 致病菌。在 Baird-Parker 平板上培养时可生成周围有浑浊带,外层有透明圈的黑 色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兼性的细胞内病原体, 可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侵入乳
腺组织形成脓肿,最终导致纤维化。
1.2 无乳链球菌 无乳链球菌在临床上属于 B 族链球菌, 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专性乳腺寄生菌, 是 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优势致病菌之一, 定植于上皮表面, 一般呈隐性感染, 很少表 现全身症状, 感染初期出现间歇性发热。 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众多、 根据荚膜多糖 的不同可以分为 9 种血清型, 每种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保护力, 给防治 带来了难度。 若该菌与其他菌共同感染乳腺, 将有明显的急性乳腺炎症状, 引起 奶产量的急剧下降, 并引起奶质量的下降。 由于该菌检出率较高, 应引起奶牛场 的高度重视。
1.3 停乳链球菌 停乳链球菌属于 C 群链球菌, 为溶血性革兰氏阳性菌, 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常见 病原菌,经常引起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乳房炎,给乳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菌为环境性病原菌,可以从奶牛的嘴、阴道黏膜、皮肤及圈舍中分离到,但主 要是从感染的乳腺和乳房中分离。
1.4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也是导致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环境性致病菌, 在高产奶牛中是常见, 给农 牧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是奶牛业生产中最难防治的疾病之一。
大肠杆菌血 清型众多, 引起乳腺炎的主要是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场 中感染率各不相同,给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防治带来了难度,应引起足够重视。
2 乳腺炎的症状 临床型乳腺炎主要表现产乳量下降, 乳中有凝块或颜色变化; 乳房肿胀, 有明显 的炎症反应,热、硬、疼 痛。隐性乳腺炎无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需用特殊检 验方法检出乳汁成分的变化。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为急性感染。 金黄 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急性全身性乳腺炎是临床上最顽固、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表现为 40~42°C 高热稽留,精神沉郁,乳房肿胀发炎,形成坚实肿块,按压疼 痛。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腺炎,出现全身症状,败血症症状。发病突然, 体温达41~42C出现稽留热,乳区形成坚硬如石的肿块,有灰黄色液体挤出。无 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一般隐性感染, 很少表现全身症状, 感染初期出现间 歇性发热。 停乳链球菌引起的乳腺炎感染也出现亚临床病症, 常见患畜发烧, 乳 房出现捏粉样,并有异常的块状、片状凝块样分泌物。
3 诊断 临床型急性乳腺炎症状明显,可根据泌乳量下降和乳房的炎症的变化便可诊断。 但微生物学检验是奶牛乳房炎诊断的最准确的方法, 但确诊仍需传统的细菌分离 培养,培养特性,生化实验,药物敏感试验,及其动物致病性实验。隐性乳腺炎
无临床症状,但可根据乳汁的体细胞数、 CMT法、pH值、导电率、NaGase法、 氯化钙凝乳试验以及炎症因子等指标的检测, 方法简单可靠, 同时结合实验室检 验,多方面综合作出诊断。分子生物学 PCR检测技术简捷方便、特异性高、敏感 性强,目前被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利用包括耐药性相关基因、 毒素基因、 酶基因 及多种特异性鉴别基因,建立 PCR方法及各种改良PCR方法,检测并分析乳腺 炎致病菌的耐药性和毒素基因携带情况。
4 防治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迅速发展, 奶牛乳腺炎病因复杂, 但金葡菌、 链球菌和大 肠杆菌引发的乳腺炎占 90%以上,致病菌的多样性给临床防控增加了困难,
严重 影响了奶业生产。 为了有效控制奶牛乳腺炎, 应对奶牛定期体检, 对乳汁定期进 行生理生化及微生物学检查。 一旦发生该病, 首先加强环境卫生, 保证圈舍清洁 干燥,通风向阳,防止细菌的滋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 水平,禁喂发霉饲料,多为新鲜饲草提高奶牛免疫力。改善挤奶程序,规范挤奶
操作过程, 做好个人及奶牛乳房的消毒工作, 减少疾病在牛群中的互相传播; 一
旦发现疾病后, 及时隔离病牛, 在泌乳的早期和中期进行治疗, 通过乳头药浸降
低感染率, 避免在大群蔓延, 而后在干乳期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
滥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等常发疫病要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