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概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央银行概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主题。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

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政策从经济扰动开始到收效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时滞,按阶段来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产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有效性;时滞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呈减弱趋势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

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

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而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性政策,在解决总量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一般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而解决结构问题,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往往无济于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主要是货币乘数与准备率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货币乘数出现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有限。

近年来,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即货币乘数是确定的,这样中央银行才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

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

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

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

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

货币政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

实现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除了内部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外部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内外部均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使传导机制阻滞;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削弱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传导机制。

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需要解决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又面临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强烈的外部冲击而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风险,加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缺乏,使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的时滞性原因1、内部时滞中的有效性问题。

内部时滞是指经济出现波动后着手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是在出现扰动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之间所需要的一段时间。

如果这种扰动可以预测,甚至事先考虑适当的政策行动,如针对季节性需求增加而增加货币供给。

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和做出政策决定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而行动时滞是政策决定和实施之间的间隔。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由央行决定,一旦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制度或贴现率等政策工具几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

因此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很短。

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并非由中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而是各个利益集团经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这种决策过程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能受到各方的干扰。

这使得内部时滞中的决策和行动时滞加长。

我国央行自1984年开始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职能,自1996年年开始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采取“命令利率”)的制度背景下,公开市场业务占比例小,不成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目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

决策过程中,已有的认为正确的经济模型和相应的参数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采取的相机抉择和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这降低了政策有效性。

2、外部时滞过长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外部时滞是指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对经济的影响需要时间,即刻影响很小,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显著影响,通常是分布时滞(distributed lag)。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通常较长,需要通过货币传导机制来影响实际变量。

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最初主要是影响利率而不是直接影响收入,利率变化后对投资产生影响还需要时间,对消费的影响要通过对财富价值的改变来进行。

经济研究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导机制的阻塞,央行到商业银行、银行到企业和个人这两个环节存在缺陷。

银行体系对央行政策特别是利率变化不敏感,因此无法合理将利率变化传导给企业及个人,导致政策对投资和消费行为影响有限;银行应对价格风险的能力和动力有限,各商业银行出现信贷过度集中,惜贷及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等问题,使政策作用被弱化;国有企业不必承担偿债后果,个人信用消费有限使得企业和个人对资金成本缺乏敏感性,银行到企业和个人环节的传导不畅;再加上央行及政府对信贷的行政影响,使得市场机制扭曲。

传导机制的阻塞延长了外部时滞,抵消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对策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

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

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第一,适度增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性,增强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效力。

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率时,总行可规定出标准及浮动区间,由基层据实确定并及时调整;再贴现的使用,可试行利率浮息制度,并授予基层一定的执行浮动权,以区别对不同产业、行业及企业的政策态度;改进再贷款管理模式,完善浮息制度,拓展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只要涉农即可,扩大政策效应。

还应明确界定用支农再贷款投贷于农户的利率上限,或对其予以贴息,明确体现国家支农的政策意图。

第二,创造条件,降低门槛,成立地区性商业银行。

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是疏通基层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包括给予中小金融机构国民待遇,为其开展和参与一些利润率高的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扫除障碍,改善其结算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其资产保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强化货币政策传导载体。

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有序地参与货币市场,培育和壮大交易主体。

发展票据市场,在稳步推进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市场准入、退出等制度;推广使用商业本票、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他票据新品种。

推进利率市场化,指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第四,规范金融客体行为,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

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将相关的货币政策提供给当地政府,争取最大理解和支持。

其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财产独立和产权明晰的制度,创造融资条件,提高融资能力。

再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合理设计消费信贷制度,稳定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促进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大幅度增加。

(二)、准确定位,把握实施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基层央行要正确认识自身在金融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无权作为”、“无所作为”的观念,充分发挥其在履行货币政策中的“神经末梢”作用,发挥好上传地方金融经济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作用。

积极做好对辖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监测分析,积极反馈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为货币政策在地方上的贯彻执行找到相应的切入点,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三)、完善机制,增强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是建立更为全面的监测统计机制。

在现有金融统计监测数据基础上,探索建立包括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能为分析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支撑,实现宏观与区域信息相结合的经济金融运行监测统计体系。

二是建立效能的协调机制。

基层央行要认真做好与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通过不同途径与形式,构建起常态化的信息交流、交换和互动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