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题

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题

2020年北京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题 1.用FeCl3酸性溶液脱除H2S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 mol/L FeCl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

b、c代表电压值): (1)用KSCN溶液检测出Fe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Ⅰ中, Fe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2将Fe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由Ⅱ推测,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Fe2+在阳极放电,原因是Fe2+具有________性 (4) Ⅱ中虽未检测出Cl2,但Cl-在阳极是否放电仍需进一步验证,电解pH=1的NaCl溶液

做对照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电压/V 阳极现象 检验阳极产物 Ⅳ a>x≥c 无明显现象 有Cl2 Ⅳ c>x≥b 无明显现象 无Cl2 ①NaCl溶液的浓度是______mol/L ②Ⅳ中检测Cl2的实验方法:_______

Ⅳ与Ⅱ相比,得出的结论(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

2016-12.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装置

现象 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 两个石墨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

n处有气泡产生;……

氯化钠溶液润湿的pH试纸abcd铁丝

序号 电压/V 阳极现象 检验阳极产物 Ⅳ x≥a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 有Fe3+、有Cl2 Ⅳ a>x≥b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无气泡产生 有Fe3+、无Cl2 Ⅳ b>x>0 无明显现象 无Fe3+、无Cl2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a、d处:222HO+ 2e=H+ 2OH↑

B.b处:22Cl2e=Cl↑

C.c处发生了反应:2Fe2e=Fe

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2017石景山-18(1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电解不同浓度食盐水的探究实验。

Ⅰ.电解饱和食盐水 (1)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两极均为石墨,溶液为煮沸过的饱和NaCl溶液,滴加2-3滴酚酞,U型管底部放一个铁钉,电解一段时间,出现复杂的实验现象。 ①有气体生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填a、b、c或d) ②开始U型管底部有少量灰白色沉淀,逐渐转变为红褐色,一段时间后红褐色沉淀聚集到阳极液面。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灰白色沉淀转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Ⅱ.电解不饱和食盐水 相同条件下,用图2装置电解1.0 mol/L NaCl溶液并收集两极产生的气体。阴阳两极分别收集到V1mL、V2mL气体,且V2 。

(3)针对V2 ,该小组同学提出如下假设,请完成假设ⅰ。

ⅰ. ;ⅱ.有O2生成;ⅲ.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经实验证明假设ⅰ成立。 (4)证明有O2生成并测定O2的体积(已排除装置③中空气的干扰),设计如下方案:

如图3所示,将注射器A收集的V2 mL阳极气体,全部注入到足量的浓M溶液中,充分反

应后,注射器B收集到V3 mL气体(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得)。

资料显示:纯O2不能使KI淀粉溶液变蓝,但可使稀硫酸酸化的KI淀粉溶液变蓝。

①M溶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是 , 。 ②设计实验证明注射器B中收集的气体不含Cl2只有O2(注:B中的O2很少,不用木条复燃的方法证明),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

图1 图2 图3 1.0mol/LNaCl溶液 气球 气球

滴加酚酞的饱和NaCl溶液 a b c d

浓M溶液

A B (5)图2实验中,石墨电极上生成的Cl2的总体积是 mL(用代数式表示)。 18.(14分) (1)2NaCl + 2H2O 2NaOH+ H2↑ +Cl2↑

(2)①a b d(3分) ②2Fe(OH)2 + Cl2 + 2H2O === 2Fe(OH)3 +2Cl-+2H+ 或:2Fe(OH)2 + Cl2 + 2OH- === 2Fe(OH)3 +2Cl- 或:6Fe(OH)2 +3Cl2 === 4Fe(OH)3 +2Fe3+ +6Cl-(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3)部分Cl2溶解

(4)①NaOH溶液(1分) 吸收Cl2(1分)

②将B中气体分别注入KI淀粉溶液和稀硫酸酸化的KI淀粉溶液中,前者不变蓝,后者变蓝,则证明不含Cl2只含O2。

(5)V1-2V3(1分)

2018-11.测定0.1 mol·L-1 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时刻 ① ② ③ ④ 温度/℃ 25 30 40 25 pH 9.66 9.52 9.37 9.25 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

白色沉淀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O23﹣+ H2O HSO3﹣+ OH﹣ B.④的pH与①不同,是由于SO23﹣浓度减小造成的

C.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 D.①与④的Kw值相等

2019-12.实验测得0.5 mol·L-13CHCOONa溶液、0.5 mol·L-14CuSO

溶液以及2HO的pH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温度升高,纯水中+(H) (OH)>cc

B.随温度升高,3CHCOONa

溶液的(OH)c减小

C.随温度升高,4CuSO溶液的pH变化是WK

改变与

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D.随温度升高,

3

CHCOONa

溶液和4CuSO溶液的

pH均降低,是因为3CHCOO、2+Cu水解平衡移

动方向不同

电解 2017-12.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201801-19.(12分)某实验小组欲探究浓硝酸的性质。 Ⅰ.木炭与浓硝酸反应: (1)甲同学设计了图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写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红棕色气体不能作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证据,其理由是 。 (3)乙同学设计了图2装置实验,木炭能燃烧,并产生红棕色气体。针对该实验现象,乙同学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b: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NO2,NO2可能具有助燃性,木炭燃烧;

假设c: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O2,木炭与O2反应燃烧;

假设d:红热木炭使HNO3分解产生NO2和O2,共同影响木炭的燃烧;

…… (4)设计实验证明假设b成立,请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木炭在该气体中持续燃烧,火焰迅速变亮,集气瓶中气体颜色变浅直至无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遇空气不变色。 ②根据实验现象写出木炭与此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Ⅱ.设计硝酸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实验,方案见下表:

装置

图1 红热木炭 浓HNO3

图2

红热木炭 浓HNO3

浓硝酸 ⅱ ⅰ

少量 浓HNO3

试管充满 浓HNO3 操作 及 现象 先点燃ⅰ处酒精灯,溶液沸腾后没有观察到红棕色气体产生。然后撤走ⅰ处酒精灯,点燃ⅱ处酒精灯并加热试管中部,很快看到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 光照8小时,溶液不变黄 光照几分钟后看到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溶液变黄

(5)分析上述现象,得出使硝酸成功分解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 19.(12分) (1)C+4HNO3(浓) CO2↑+4NO2↑+2H2O……………………………………………………………(2分) (2)硝酸分解也能产生红棕色NO2气体……………………………………………………………………………………(2分)

(3)红热木炭直接和硝酸蒸气反应………………………………………………………………………………………………(2分) (4)① 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NO2气体的集气瓶中………………………………………………………(2分) ② 2NO2+2C N2+2CO2…………………………………………………………………………………………

(2分)

(5)光照或加热硝酸蒸气(或硝酸分子)分解………………………………………………………………………(2分)

2016-10.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22+2724CrO+HO2CrO+2H(橙色)(黄色)。用K2Cr2O7

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227CrO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227KCrO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  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2018石景山一模-28.(15分)研究+6价铬盐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及氧化性,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 △

0.5mL98% 浓H2SO4 0.5mLH2O 0.5mL6mol/L

NaOH溶液

几滴浓KI c b a 2mL0.1mol/L K2Cr2O7橙黄色溶液 无明显变化 过量稀H2SO4 墨绿色溶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