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章 涎腺疾病-非肿瘤性疾病

第16章 涎腺疾病-非肿瘤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及腮腺,常为单侧; 涎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 挤压患侧涎腺,导管口流出黏稠而有咸味的液体; 涎腺造影表现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14
慢性涎腺炎

chronic sialadenitis
病理变化
• 涎腺导管扩张,导管内 有炎症细胞; • 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 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或形成淋巴滤泡; • 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 生的纤维组织取代;
唇腺活检定度表 度数 1 2 3 每4mm2浸润淋巴细胞数 无淋巴细胞浸润 轻度浸润 中度浸润 一个灶
• 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 并可见鳞状化生。
15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chronic recurrent parotitis

病因:
与自身免疫病有关; 先天性、广泛性导管扩张可为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
• • • • 儿童以3~6岁多见,无性别差异;成人以中年女性多见; 单侧或双侧腮腺反复肿胀;唾液浑浊粘稠,挤压腺体导管 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儿童青春期后可自愈; 涎腺造影可见末梢导管呈点状或斑片状扩张。


临床特征
• 任何年龄

• •
单侧或双侧
反复无痛性腮腺区肿胀,触诊稍有压痛 腮腺造影显示末梢导管处多个球状囊性扩张,或为囊性 泡沫状改变。
10
涎腺炎症
• 急性涎腺炎 • 慢性涎腺炎
细菌性涎腺炎
•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 涎腺结核
• 涎腺放线菌病 • 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性涎腺炎
• 巨细胞包涵体病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 涎腺疾病-囊性淋巴样增生
主要表现为口干症和大涎腺肿大。 组织学表现为囊性淋巴样增生,可见弥漫 性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囊腔大小不 一,内含黏液或胶冻状物。衬里上皮多为 鳞状上皮,厚薄不一,并形成许多皱折。

24
涎石病

sialolithiasis
又名涎腺管结石(salivary duct stone),以下颌下腺居多,与

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病理变化
• 导管上皮出现包涵体, 包涵体在胞核内,或在 胞浆的近管腔侧,为圆 形,大多嗜伊红,含包 涵体的细胞可发生变性、 崩解。 • 腺管周围有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血管扩张充血。
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涎腺疾病— 囊性淋巴样增生
下颌下腺分泌黏液,导管长而不规则,导管开口于口底,异物容易 进入等因素有关

涎石形成过程:以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细菌
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沉积于核心周围而形成
临床特点
• • • •
结石可发生于导管内或腺体内,主要在导管内; 男性稍多见,可无症状,若发生阻塞进食时腺体 出现肿胀、疼痛,进食后不久逐渐消失; 挤压时可见脓汁自导管口排出; X线表现为涎腺腺体或排泄管内相当中性粒细胞浸润,脓肿,圆形细胞 和类上皮细胞、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 晚期病变有纤维组织增生
19
病毒性涎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巨细胞包涵体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涎腺疾病—囊性 淋巴样增生

20
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mumps
病因: 副黏液病毒,唾液飞沫传播 • 临床表现: 儿童;

30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腺体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 包块,剖面呈灰白色 • •
• • •
舌格伦综合征
• 唇腺活检定度标准
Sjogren syndrome
以小叶内导管周围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为评价 标准,50个以上淋巴细胞局灶性浸润为1灶 存在1灶/4mm2以上的淋巴细胞浸润对诊断舌格伦综合征有意义
25

病理变化
• • • 结石所在部位的导管增生扩张,或鳞状化生, 导管表面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或溃疡, 导管周围形成炎性肉芽组织,腺体其他部位 导管扩张,管腔内含有黏液和炎性细胞。 胞浆变性、萎缩、消失、代之以纤维结缔组 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
26
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

病因:与逆行性感染、异物和涎石引起的唾液排出障碍或自身
• 起病时全身症状; • 局部症状为腮腺肿胀、疼痛,咀嚼和 进食时疼痛加剧,腮腺导管口红肿; • 多为双侧腮腺同时发病。 非化脓性渗出性炎症; • 腺泡细胞内含空泡,可见包涵体; • 导管上皮水肿,管腔内充满坏死细胞和 渗出物。 • 腺体被膜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 病理变化:
免疫病有关是伴有无痛性肿胀的下颌下腺慢性炎症

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 • •
好发于成人,男性多见, 单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胀 挤压下颌下腺有黏稠的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 出,下颌下腺造影显示腺泡消失和导管扩张
• 下颌下腺导管周围纤维化,小叶 间结缔组织显著增生,并有玻璃 样变性; • 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可发生鳞状 上皮化生; • 腺泡萎缩消失,为淋巴细胞取代, 可形成淋巴滤泡
涎腺疾病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病理教研室
1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涎腺发育异常 涎腺炎症 涎石病 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 坏死性涎腺化生 舌格伦综合征 涎腺症与涎腺萎缩 涎腺囊肿 涎腺放射线损伤
2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急性及慢性涎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 炎、涎石病、舍格林综合征及涎腺症的病 理变化; 熟悉涎石形成的过程,涎腺发育异常及异 位,各型涎腺类的病因,舍格林综合征及 涎腺症的发病因素; 了解涎腺炎、舍格林综合征及涎腺症的病 理临床联系。
29
舌格伦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
光镜 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 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进 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 巴细胞所取代,且形成滤泡。病变 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小叶 外形轮廓仍保留。 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质性上 皮团片即上皮肌上皮岛。 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衬里上皮呈 扁平或因变性液化而残缺不全。

溃疡周围腭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 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 解消失,黏液外溢形成黏液池; 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 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 索,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 无核异形性或间变 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28
舌格伦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
21
巨细胞包涵体病

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病因:巨细胞病毒,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 2岁以下婴儿,
• 主要侵犯腮腺,大多无临床症状,部 分患儿有明显的肝脾肿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或出血倾向 • 如果胎儿期,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 智力障碍
22
巨细胞包涵体病
11
急性涎腺炎 acute siladentitis
病因 临床表现
• • • 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从导管进入腮腺,逆行感染 发病因素:身体衰弱、抵抗力降低;反射性腮腺 分泌功能降低;涎腺导管阻塞
• 发生部位:腮腺,常单侧受累; • 老人多见 • 临床症状: 早期腮腺区疼痛、肿胀,腮腺导管口 • 红肿,并有脓汁自导管口溢出; • 严重者可形成脓肿,致唾液分泌量减 少; • 炎症可波及皮肤和外耳道; • 多有发热,血中白细胞增多,唾液涂 片可见中性粒细胞和细菌

迷走涎腺
aberrant salivary gland
在原涎腺腺体附近或远离部位又存在局灶性涎腺组织
最常见于颈侧、咽、中耳、下颌骨、牙龈和扁桃体窝
9
多囊腮腺

polycystic parotid gland
病理变化


胞浆中的分泌颗粒移向细胞顶部, 并向游离面膨出成泡状,然后连 囊腔大小不等; 同包在其周围的细胞膜和少量胞 囊壁上皮呈扁平、立方或柱状,柱状上皮胞浆嗜伊红, 浆一起排出。 状似纹管上皮,伴顶浆分泌;被覆扁平、立方上皮者 则状似闰管;部分上皮细胞呈蕾状增殖形同胚胎期导 管原基;部分上皮细胞胞浆呈空泡性变。 囊腔内含嗜伊红绒毛状物并见散在的巨噬细胞,可见 多个呈板层结构的球形结石。


腮腺导管开口可位于口角;
副导管开口见于颊、下颌下缘、上颌窦及颈部,形成先天性涎瘘

涎腺导管先天缺失和闭锁
罕见
8
涎腺异位与迷走涎腺

涎腺异位 displacement of salivary gland
腺体位置异常
• 腮腺和下颌下腺均可发生,可单侧或双侧。 • 腮腺常异位于咬肌前缘或下缘;下颌下腺 异位于扁桃体窝及舌下间隙。 • 一般无症状。
是一种以慢性涎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和口干症为主要临床表 现、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全身性红斑狼疮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点
• • • • • •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 主要表现为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 口腔检查见黏膜干燥, 涎腺肿大以腮腺多见,多为双侧,肿大呈弥散性, 边界不清,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大多数患者同时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涎腺造影显示主导管扩张,边缘不整齐,呈羽毛 状或花边状。末梢涎腺导管扩张呈点状、球状或 腔状。
16

病理变化
• 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 导管上皮增生; • 附近导管周围有淋巴细 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 • 腺泡细胞萎缩;
17
涎腺结核

tuberculosis of salivary glands
病因:
腮腺内淋巴结核破溃后累及涎腺实质
临床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