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借款也大量增长。
借款费用有两种核算方法,费用化和资本化。
借款所发生费用资本化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资产和损益,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好坏。
多年来,借款费用一直是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尤其是上市公司,尽可能多的把借款费用计入资产,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为此,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逐渐提到议程上。
为了增强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该准则规范了借款费用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
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更好地适应了实务操作的需要,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资产和借款范围的扩大,不仅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同时因减少了企业财务费用,在短期内会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新准则有利于调整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业,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
但是同时,也给了一些企业虚增资本化费用,虚增利润的机会。
我国会计制度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加强财务监管,不断完善借款费用的细则,会计人员也应当增强自身的职业专业胜任能力,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使会计工作真正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
关键字借款费用资本化会计目录引言 (1)1.借款费用资本化产生时代背景 (2)1.1.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定义 (2)1.2. 借款费用资本化面临的时代背景 (2)2.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3)2.1.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 (5)2.2.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 (6)2.3.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6)2.4.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7)3.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局限性及相关的建议和结论 (8)3.1.借款费用资本化运用中存在的弊端 (9)3.2.对借款费用资本化核算的有关建议和结论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英文摘要 (12)引言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借款也大量增长。
借款所发生费用资本化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资产和损益,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好坏,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借款费用一直是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尤其是上市公司,把尽可能多的借款费用计入资产,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为此,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逐渐提到议程上。
为了增强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该准则规范了借款费用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
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更好地适应了实务操作的需要,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资产和借款范围的扩大,不仅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同时因减少了企业财务费用,在短期内会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新准则有利于调整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业,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
但是同时,也给了一些企业虚增资本化费用,虚增利润的机会。
我国会计制度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加强财务监管,不断完善借款费用的细则,会计人员也应当增强自身的职业专业胜任能力,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使会计工作真正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07级会本1班康茂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定义及其面临的时代背景1.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定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借款也大量增长。
借款费用有两种核算方法,费用化和资本化。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也因为关系企业长期战略定位和自身价值衡量的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
借款费用资本化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包括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债券发生的利息,以及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带息债务应当承担的费用。
1.2.借款费用资本化面临的时代背景借款所发生费用资本化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资产和损益,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好坏,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借款费用一直是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尤其是上市公司,把尽可能多的借款费用计入资产,从而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
为此,借款费用的处理方式逐渐提到议程上。
为了增强企业会计报表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该准则规范了借款费用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
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更好地适应了实务操作的需要,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资产和借款范围的扩大,不仅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价值,同时因减少了企业财务费用,在短期内会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新准则有利于调整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业,推动市场经济不断进步。
但是同时也给了一些企业虚增资本化费用,虚增利润的机会。
我国会计制度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加强财务监管,不断完善借款费用的细则,会计人员也应当增强自身的职业专业胜任能力,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使会计工作真正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
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了具体规定。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及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这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通常是指1年及1年以上)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分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分别处理。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有关规定资本化期间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不包括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
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始条件,准则强调只有当同时满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和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这3个条件时,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才可以开始资本化。
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条件,新准则规定:“当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时,应当停止其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因安排专门借款发生的一次性支出的辅助费用,在发生时,只要资本化期间没有停止,就予以资本化,停止资本化以后发生的,就应予以费用化。
2、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2.1 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一)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1.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是固定资产。
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置或建造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能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资本化;发生在其他资产(如存货、无形资产)上的借款费用,不能予以资本化。
关于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有几点需要说明:所指的固定资产,既包括企业自己购买或建造的固定资产,也包括委托其他单位建造的固定资产。
一旦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就应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
购入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在购入时就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
(二)具体确认原则在企业发生的各项借款费用中,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的确认原则与辅助费用有所不同。
分述如下:1.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的确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的确认原则为: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在符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其他的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这里所说的"符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资本化条件"是指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期和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例如,虽然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为专门借款,但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并不是都可以资本化。
如要资本化,首先应当满足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关于开始资本化的三个条件,之后还需要与发生在资产上的支出相挂钩。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暂停资本化的情况,还应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暂停资本化的规定,在中断期间暂停资本化。
另外,在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停止资本化。
2.辅助费用的确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辅助费用确认原则为: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以后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如果辅助费用的金额较小,则不管是否是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均可以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因安排其他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这条规定有以下几层含义:(1)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
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借入资金的用途。
借款费用资本化不仅仅适用于在建固定资产,还适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
二是借入资金的种类,除专门借款外,假如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一般借款,被占用部分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可以计入资产成本。
这项规定对于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率低的先进制造业来说是有利的。
因为其借款往往金额巨大,新准则的实施会使此类企业的当前会计利润上升,改善了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但该规定也为上市公司人为地调整利润提供了方便。
因为在资金的借入、使用程序上,要求存贷分户治理,贷款到位后,许多企业都将其存入一般存款户,在这里款项的支出很难与一般借款、自有资金分开。
当然,根据用途可以判定是否用于指定的项目,但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后,再发生的支出动用的是一般借款还是自有资金,就很难界定,假如是自有资金,就不存在资本化问题,这就使一般借款利息的处理是否予以资本化有了可变通的余地。
为防止人为调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同时也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贯彻重要性原则,笔者认为应要求上市公司建立专门借款支出台帐,按月计算专门借款的累计支出数及结余数,一旦支出达到专门借款总额,就要对以后的项目支出,按照先一般借款、再自有资金的假设顺序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