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2011.032011年 第03期媒介娱乐化的现象研究——从批判的视角文/陈簌雪摘 要:媒介娱乐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趋势,而其发展也随着媒介文本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将从批判的视角对媒介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作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关键词:媒介;娱乐化;媒介批判中图分类号:G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344-02忽视了新闻社会效益,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受众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做到两者兼顾。
二、媒体联动的前进方向实践证明,多媒体联动报道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抓准时机,精选选题。
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值得进行联动报道的。
那么,究竟何时进行联动报道合适呢?这就需要媒体记者能抓准时机,精选选题了。
正因为媒体联动有“铺天盖地”似的攻势,因此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可能引发的社会效益。
首先选题要慎重,避免小题大做,影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另外不宜联动过渡,如果天天都“轰动效益”,受众对于这种形式就会失去新鲜感,媒体反而会落入尴尬境地。
其次,要分工合作,各具特色。
联动报道不是简单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样的报道会使受众产生厌烦心理和审美疲劳。
只有各媒体“扬独家优势、表独特观点”,才能推动联动报道的深入展开,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当然,由于新闻事实有限,各媒体在报道事件本身的时候,不可能有更多的本质区别,创新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和风格上。
最后,要资源共享,做大做强。
面对当今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联动报道给参与报道的各家媒体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然而共享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联动报道的效果。
这里要说明的是,资源共享并不会削弱媒体自身的竞争力,相反会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报纸可以安排专版介绍相关知识,发挥各界人士的观点和看法;广播可以设立听众热线让百姓发表意见;电视可以组织论坛邀请嘉宾畅谈。
综合分析上述情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趋于理性,媒体联动正在逐渐成为媒体宣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媒体联动的潜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直面这样一个趋势,除了具备充分的业务能力,还需充分明确受众的心理需求,并积极投身到媒体联动的浪潮中去。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受众的心理也处在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所以在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媒体人应该对受众新的心理需求有更加全面、明确的把握。
当然,要使媒体联动从较低层次的重复摘录走向较高层次的“二度”开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需要所有媒体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陈璐霞(1987—),女,汉族,江西省全南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肖菁(1987—),女,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媒介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王文科,胡蓓蓓.“话题时代”媒体联动传播效应分析[J].现代传播.2007,2.[5]吴晓波.媒体联动的新闻学思考[J].新闻实践.1999,2.一、娱乐化的媒介文本分析环境的变化媒介文本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中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之一。
根据菲斯克的看法,如果一个媒介文本的话语符合人们在特定时间里去阐释他们社会体验的方式,那么,该文本就会流行起来。
这时我们通常会把媒介文本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会不加批判地看待它们。
但是一旦一个文本与不能受众产生共鸣,它就不会流行开来。
而一个文本要想流行开来,其寓意必须适合受众理解他们的社会体验所使用的话语。
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把文本视为一种商品,它也是存在于语境当中的。
这种语境被看作为社会性语境,被视为社会性成规的一部分,会对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和方式产生影响。
社会语境的悄然嬗变为资讯娱乐化的抬头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社会进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语言观都在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功利主义,从崇高唯美到崇尚世俗,从集体狂欢到个性张扬,一切的变革都以感性的形式凸显出来。
文本在这种社会语境中,也随之充斥着娱乐的喧嚣和个体的声音,“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趋向于个人化和平民化”。
这样,物质化、平面化的价值追求使理智批判开始遁入叙述和表现的幕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表达意愿、思考社会的替代方式。
加之新媒介更加的强调用户的互动性、话语的自由、定位的个性。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借助媒介文本来释放情感,资讯的情绪化传播也随之而来。
二、媒介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一)新媒介提供娱乐在批判学派中,“功能”的理论和“社会文化”观点,都同意传统学派的“使用与满足”之说,认为受众的“问题”和“需要”总是由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决定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的需求机制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在传统媒介时代,主动权是掌握在受众手上,“受众本应有自己对大众文化和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价值性受到了工具理性的挑战,受众的真实需求和虚假幻求越来越模糊”。
“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
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2011.03 3452011年 第03期学术探讨覆’了内容”。
在当代社会是市民社会,市民的需求是大众的、通俗的、娱乐性的,加之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重压,人们普遍需要刺激、派遣和放松。
正因此新媒介用其娱乐的形式来迎合受众,使受众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
(二)权力机构的娱乐选择网络传媒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之一。
但是,即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它们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只能是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的一部分。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传媒机构、政府等,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这个“规范”或“价值标准”约束着媒介对信息的挑选和取舍。
为什么大量富含娱乐因素的信息被选择、复制并得以传播而非其他信息?为什么同一条信息的不同要素中唯独具备“娱乐”的部分被加以渲染?是因为“把关人”在选择中主要考虑的是业务价值标准和市场价值标准。
这个市场价值指的就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
从传媒机构角度上看,娱乐性强的信息符合媒介对信息选择的市场价值标准。
这与媒介作为经营性组织存在于市场竞争中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如批判性媒介理论的分支之一的媒介政治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的所有弊病都源自媒介的所有权。
按照这一分支的理论,媒介内容成为一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媒介所散布的信息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
“娱乐”的大量出现从把关人的角度来说是对受众一定程度上的迎合。
这种迎合在适度的情况下是有益并且被允许的,这也是由、媒介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
它们所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如果不为手中市场所接受,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生存和发展。
作为把关人的媒介机构可以宣称自己在为受众服务,但是在实际的运作当中,我们知道它们所服务的是其赞助商或政府机构的利益。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政府都可以运用媒介来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发布信息,也可以通过媒介来检验新近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在公共领域内,为政府的工作创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
媒介与政府之间可以说是“共谋”关系,具体是说媒介与政治人物之间相互需要:政治人物需要频繁在媒体上露面,而媒介也需要政治人物来吸引受众。
但有些政府机关为了吸引受众、迎合市场,也会采取娱乐化的宣传手段,给政府机构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媒介的商品化媒介的商品化是市场面临商业化浪潮冲击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媒介进行资讯服务的对象。
正是因为受众的接触率以及认同率和媒介的盈利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培育受众对资讯的兴趣,抓住受众的眼球,就成为打造媒介“心”经济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梅尔文•L•德弗勒等所著的《大众传播通论》认为,要想使信息畅销,“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假设受众的智力有限,喜欢娱乐,而对深入探讨任何课题不感兴趣”。
这样,经过休闲化修饰的信息就以低智商、高娱乐的形式,刻意迎合受众的收看嗜好。
(四)消费社会媒介娱乐化之必然消费社会出现的娱乐化现象与报业时代黄色新闻的泛滥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
黄色新闻出现,是报业的大发展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所造成的。
而消费时代的娱乐化,其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媒介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新媒体的出现,媒介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娱乐节目的华丽包装,大众的消费欲望及享乐原则等等。
由此可见,娱乐化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媒介只要参与市场,娱乐化就不可避免。
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可见一斑,因为其媒介大多是私营的,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与其他行业一致的,只是有公共利益的压力罢了。
而在中国,媒介的属性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正是这一属性把媒介推向了市场。
迫于市场和公共利益的双重压力,媒介必然要寻找一个出口,娱乐节目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
因此,在大众文化成为主导的消费社会,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途径就是在不违背意识形态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生产观众、出售观众,由此,娱乐化成为了一种必然,只是程度有差异而已,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媒介应有的最原始本真的功能,使娱乐化协调好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
三、善用媒介“使媒介资源能够为我所用是人类创立传播媒介最起码的愿望,但是,要运用好媒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对于媒介要有“拿来主义”的魄力,更要有“拿来主义”的能力。
媒介到底是个破坏者还是个建设者,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
”使用媒介不是技术操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善用媒介。
一字之差,意味着从纯功利的满足到包含价值观的取舍。
现代社会,传播媒介的娱乐化倾向日盛。
必须承认的是,追求娱乐、是发自于人类的生命欲求。
同时,娱乐化能够为媒介赢得受众更多的注意力,使商业化了的媒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的娱乐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然而,盲目对媒介娱乐功能的追求极易并且已经导致了传播媒介的肤浅、媚俗与平庸。
鉴于此,媒介如何引领人们去娱乐,而且“玩”得有文化、有美学,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课题。
如果把新闻传播仅仅看作是一种对大众的信息的传递,靠各种重点强调娱乐性而漠视人文关怀和内涵的新闻内容或者节目样式来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那样的信息就只能等同于文化垃圾,不仅侵犯了受众的权益,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