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跨国并购的风险与对策

我国跨国并购的风险与对策

我国跨国并购的风险与对策
我国跨国并购的可行性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机遇。 目前 ,美国新 经济 和世界经济 发展 减
速,使得整个世界经济出现低迷态势。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 价值往
往被低估,甚至许多企业的市值比净资产还低。国外的这类企业这时
往往希望外来资本介入,提升其商业价值。 中国 企业若利用这一有
利时机,采用并购方式,可以非常快捷地获取对方的技术、人力,以
及外资在并购国打开的销售 网络 。另外,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
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南亚、中东和拉美国家产业结
构的调整速度很快,部分领域的结构调整还打破了梯度推进的惯例,
趋早现出跳跃性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允许外国公司通过收购或参股方
式投资基础电信、油气网开发等敏感行业,为我国产业的国际转移提
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机遇。这为我国企业实行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利
时机,通过并购购买相关的优良资产,将对我国国际化发展产生长远
的 影响 。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企业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在
改革开放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或
企业集团,具有把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效益融为一体的组
合优势,部分企业具有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主要表现在:第一,
我国企业在部分产业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虽然我国在国
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但长时间形成的某些传统技术、某些
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部分高精尖技术都接近、达到甚至
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我国部分企业具有资本优势与融资优势。
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及采矿业
等产业,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也主要为国有资源型企业、国有大中型
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前两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国家战略,因此
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其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大型民营企
业也大都成功上市甚至海外上市,有利于从国内国际 金融 市场获得
并购资金。第三,部分企业具有高信誉和品牌优势。中国三大石油公
司都以“中国”冠名,作为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其信誉和品牌优势十分
明显,其他国有资源型企业也基本类似。除此之外的跨国并购企业品
牌虽不及上述企业,但在某一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在国内甚至国家市
场也享有一定声誉。另外,现阶段国家的有关政策支持企业向外发展。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
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
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论文

二、我国跨国并购的风险 分析
(一) 政治 风险。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大消极因素是跨国
并购中并购方的误解和偏见。如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
并购是中国政府的政治图谋,中国意在控制他国 自然 资源,中国企
业包括私营企业都与政府存在紧密联系等。2005年8月,中国海洋
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撤回对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
约。尽管中海油报价超出雪佛龙公司竞价约10亿美元,但遭到美国
政界的强烈反对,其理由是该收购有可能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在强
大的政治压力下,中海油最后不得已宣布放弃竞购。
(二)价值风险。跨国并购的目的不仅是生产、市场和资本的扩张,
还是利润的扩张,这方面客观存在着复杂的价值风险。由于存在信息
不对称,并购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并分析并购对象的财务及运
作情况。诸如在中国移动收购总部在卢森堡的电信运营商Millicom的
阶段行谈判中,Millicom市值仅为34亿美元却报价53亿美元,之后
中国移动提出协商收购价格遭受对方拒绝,于2006年7月宣布该收
购失败。
(三)收购后整合的风险。由于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
的巨大差异,已经把外国品牌收入囊中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中外企业
相互之间难整合、难渗透、难融洽的窘迫境遇。TCL和阿尔卡特牵手
仅7个月,便因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使TCL高层出现一系列人事
动荡,让合资公司一度陷入瘫痪,TCL最终无法成功整合合资公司业
务而不得不宣告对阿尔卡特并购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