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区域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东亚区域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东亚区域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摘要关键词:一、研究背景区域经济作为宏观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研究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孤立国》中所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并由此逐步发展至今。

区域经济主要研究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经济体,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内经济综合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作为视角之一,可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洞察该区域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体内的相互联系。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际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活动中,一般都会选择临近的地区作为合作发展对象,这使得该区域内的国家自然而然由地域上的连接进而产生经济合作发展的关系。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区域内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当今的区域经济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缘政治,也因此将成为研究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体,作为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三大区域经济体之一,在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大量的学者对东亚区域经济体进行了研究。

中国作为该区域经济体中的重要一员,不仅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了该区域经济体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极大的影响,而这其中的作用与影响都将对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对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将会对理解与判断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文献综述(尚不完整)有大量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过理论性或实证性的相关研究。

早在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Williamson (1956) 曾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而这一理论到八十年代被Amos Jr (1988) 通过理论研究提出的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地区收入会逐渐趋异而得以完备。

因此,各国学者最早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地区收入趋同抑或趋异问题。

Drakakis(1996)通过提出可持续城市化概念,将区域经济研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的热度上升,Tong (1978) 和Haigh (1989) 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所研究的外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战略和工厂区位决策也开始成为区域研究中所被人们关注的话题。

而Blake(1995)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经济效应与宏观经济政策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

三、中日间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两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东亚经济走向。

由于地理位置毗邻,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相互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目前,中日互为第一、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通过互访共同启动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随着中日政治关系的好转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与日本的经贸联系愈发紧密。

两国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指导双边经贸合作,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出重要一步。

中日政府目前在经贸合作方面的指导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日两国是否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潜力?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1 日→中197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日本价值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

30年间,日本对华贷款从沿海到内地,几乎涉及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早期的能源、运输等基础建设,到农业项目,再到环保、人才培养,为中国早期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管是对放弃战争赔款的善意感谢,还是中日贸易的客观需求,作为中日经济关系改善的一个象征,日元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中日主权融资关系属于国际融资史上罕见的政府间的融资行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融资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涉及投资领域广泛,融资方式比较特别,创造了国际融资史上的奇迹。

3.1.1政府开发援助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一词译自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简称ODA。

日本对华ODA包括两部分:一是日元贷款;二是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

其中日元贷款占70%以上。

日元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利率低、不附加条件。

3.1.2日本对华提供“日元贷款”背景对华日元贷款始于1979年。

其背景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人民友谊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同时刚刚经历了石油危机和由于贸易盈余膨胀积累大量贸易黑字的日本,迫切需要从中国进口石油和煤炭,并向中国扩大出口。

1978年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外汇资金配套。

1978年8月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1月邓小平访日时首次正式表示中国可以接受日本的政府贷款,中日政府间资金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

1979年12月5日,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正式向中国承诺提供日元贷款,自此中日开始了政府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3.1.3主要项目北京城市地铁工程(复兴门至八王坟),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天津、西安、重庆等地的城市供水和供气项目等。

内蒙古、云南等6个化肥项目,武汉、黄石、重庆等4座长江大桥项目,民航管制系统项目,北京首都机场及武汉天河机场项目等。

贵阳至新寨、杭州至衢州、重庆至万梁等高速公路,黑龙江三江平原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兰州、沈阳、本溪等城市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淮河、湘江、松花江等3个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山西、陕西及内蒙古3省区植树造林项目。

西安咸阳机场和北京城市铁路等项目。

3.1.4对中日双方的作用日本对华贷款改善了中日关系,对于中日双方而言是互利互惠的。

对中国而言,日元贷款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支持了我国重点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在生态环境、降耗节能、扶贫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在日元贷款项目中,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占了较大比重,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的发展。

总体而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早期腾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化发展。

对日本而言,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日本进口中国的石油和煤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日本企业来华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日本成套设备的对华出口,促进了其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3.1.5“日元贷款”引发的问题1)日本奉行金元外交政策,通过对华贷款迫使中国政府在涉及主权的问题上让步。

如2004年日本削减对华日元贷款,欲迫使中国在东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两国有分歧的问题上让步。

2)该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日关系,由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长久存在,中日关系常现不稳定局面,贷款的保障程度受到一定的冲击。

3.2中→日在中日双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互动中,不仅存在日本对中国给予的十分特殊的政府开发援助,中国政府在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圈形成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98金融危机之后,中日双边贸易的良好发展、从2006年开始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态势以及在近年兴起的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中小企业领域合作,都与中国的政府导向型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

3.2.1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在中日经贸关系中,中国对日本投资远远落后于日本对中国的投资。

从2006年开始,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规模迅猛发展,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大幅放宽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政府对外来投资越来越重视。

2003年日本提出在以后的5年内吸引外资翻番的目标,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研究如何扩大外商对日投资的机构,这解决了中国对日本投资环境和政策缺乏了解的问题,刺激了中国对日投资。

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形式主要有中国企业直接赴日、在日中国留学生直接创业、以日本人名义合资或持股等。

其中,中国内地国有或民营企业投资占据主流。

投资形态主要以设立当地办事处、日本法人和合资为主,其中办事处比例较大,超过一半以上,合作领域主要是金融、航空、旅游等服务性行业。

近年也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比如信息产业、软件外包服务、食品加工、新闻出版等行业,投资区域由首都圈向地方转移。

3.2.2中日其他合作领域分析中日除在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进行合作以外,近年兴起了在节能环保领域和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3.2.2.1节能环保合作(强政府导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是近几年中日合作的新领域。

中日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节能环保经验和技术,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阶段,对于中国部分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产业升级来说,急需日本先进的技术和资本。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日两国积极举办的节能环保综合论坛是两国节能环保合作的主要平台。

从2006年起,双方已连续四年举办了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共签署了120个项目,今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论坛签署了51个,中方派出300多名节能管理人员赴日本研修,学习借鉴日本的节能政策和技术,说明中日节能环保合作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中日两国高层在互访期间也把节能环保合作摆在重要位置。

表1 中日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进程3.2.2.2中小企业合作(适度政府导向)中小企业在中国和日本都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的中小企业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2006年之后中日关系的加强,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也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包括中日中小企业间政策对话等多种形式。

在政策对话方面,首次“中日中小企业政策对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与日本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于2007年举行。

在此次对话中,双方主要交流和探讨了中日中小企业政策与组织体制、推动中小企业经贸活动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定期对话机制等。

这次对话开启了中日中小企业合作的新阶段。

2009年6月举行的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中日双方一致认为中日中小企业应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

考虑到日本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降低投资成本的需要,我国已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专门为其设立中小企业园。

通过以上对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随着双方政府政策的逐步推进,中日经贸合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

然而,随着两国合作的深入,双方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政治问题,也有新出现的问题,如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等。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中日经贸关系的总体走向是积极向前的。

3.2.3中方应对措施如果双方能够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中国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