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课程资源 构建活力课堂

整合课程资源 构建活力课堂

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活力课堂
摘要:在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强调了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的原则,以便于教师积极发现身边的资源,更好地加以利用。

以此提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
在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课程资源归为: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三类,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强调了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的原则,以便于教师积极发现身边的资源,更好地加以利用。

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提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一课时,笔者认真研读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进行了有效整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笔者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

一、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品德认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材,因此,正确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图文并茂,每个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品德与社会教材真正成了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
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再是教师说教的文本。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

笔者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寻根故事,如韩国老人千里迢迢来中国寻根祭祖,让学生对“根”有了初步印象。

通过书中人类演变的图片,清楚地了解人类是从猿人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的。

二、激活人本资源,实现品德价值
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各种植物的根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地了解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这个演变过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在学生课前做了大量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呈现一张表格。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早期人类完成表格并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表格内容,尤其是竖着读读,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了彼此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开发多媒体资源,培养品德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想学、乐学,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这说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执教《让我们来寻根》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需要,播放了动画片《盘古开天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感受古人寻根的方法。

在讲述“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学生对钻木取火很感兴趣。

我播放了相关视频,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对先民的智慧和善于创造心生敬佩。

四、经营社会资源,激发品德情感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感性认识。

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课前,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有2500余年历史的春秋淹城遗址,从独特的三河三园设计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先民的智慧。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沟通、搜集信息,观察事物的习惯,体会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
题,进而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做课程资源探索的有心人,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可以开发成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广阔、更富有时代意义的探索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个性张扬的舞台。

参考文献:
杨文娟.小学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