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五四制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 通过对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的探索,经历对比归纳、抽象模型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感受函数思想。 3.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前置性研究】: 仔细观察七组相关联的量,完成下面的题目。 (1)妈妈和儿子的年龄 妈妈的年龄(岁) 30 31 32 …… 儿子的年龄(岁) 5 6 7 8 9 …… (2))购买同一种笔记本,笔记本的数量和总价 数量(本) 1 2 3 4 5 …… 总价(元) 4 8 12 …… (3)用20cm的线围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周长 长方形的长(cm) 9 8 7 6 5 …… 长方形周长(cm) 20 20 20 …… (4)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速度(千米/时) 150 100 75 …… 时间(小时) 2 3 4 5 6 …… (5)一本书已经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已读的页数 20 40 60 80 100 …… 剩下的页数 300 280 260 …… (6)生产一批啤酒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 每天生产的吨数 100 200 300 400 500 …… 需要的天数 60 30 20 …… (7)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正方形边长(dm) 10 9 8 …… 正方形周长(dm) 40 36 32 28 24 …… 1.把表格补充完整。 2.找一找,七个表格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时发生变化的有哪些?(写序号)

3.根据变化规律,把同时发生变化的几组分类,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分? 我这样分类:

我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计算分类,感受丰富的“变化” 师:同学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比如: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学习效率越高,用的时间就越短。你能举出生活中相关联的量吗? 生举例。 师:课前我们整理几组相关联的量,听清要求:(1)小组内订正表格中的数据是否正确,错的改正过来。(2)交流小研究第2、3题。 师:第1题都订正好了吗?继续看第2题,找一找,7个表格中相关联的量同时变化的有哪些? 生:(1)(2)(4)(5)(6)(7) 师:为什么不选(3)? 生:因为长方形周长没有变化,只有长在变化,所以它们不是同时变化的。 师:也就是说,相关联的量有的会同时变化,有的不会。不同时变化的量今天暂不研究。同时变化的六组,可以分成几类呢?谁来交流一下。 生:(1)(2)(7)分为一类,因为它们同时变大或变小,变化方向相同;(4)(5)(6)一类。因为它们是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变小,变化方向相反。 师:看来,同时变化的量变化的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同时变大或变小。有的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变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七组熟悉数据的计算与观察,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数量关系的丰富,更对每种量的大小变化有了初步感知,为后面“不变”量的发现做好准备。同时,学生在对各组数据的观察区分中感受到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在数据的变大变小中提升了数感。】 二、在“正”与“反”的猜想中,聚焦“积不变” 师:生活中“万物皆变”,而既有变,也定有不变。在同时变化的量中,往往还蕴含着不变呢!想一想。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中涉及这样的内容? 生:正比例。 师:仔细观察一下,刚才的表格中哪几组是正比例关系? 生:(2)(7) 师:回忆一下,正比例关系中,什么不变?不管两种量怎么变化,但它们的比值不变,商不变。我们在六组数据中,找到了2组“商不变”的情形,剩下的四组中还有不变吗?或者说除了商一定,还有其他一定吗?跟同桌说说,你发现哪些“一定”,怎么发现的? 生交流。 (2)中 30-5=25,31-6=25,32-7=25,33-8=25.34-9=25,妈妈的年龄和儿子的年龄的差不变。 (4)中150×2=300,100×3=300,75×4=300,60×5=300,速度和时间的积不变。 (5)中20+300=320,40+280=320,60+260=320,已读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和不变 (6)中100×60=6000,200×30=6000,300×20=300,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积不变。 师:算一算,让我们找到了变化中的不变。商一定就有了正比例关系,有正比例,你觉得还会有什么? 生:反比例。 师:正比例关系中商一定,大胆猜想一下,反比例呢? 生:积一定。 师:为什么?猜想要有理有据啊? 生:因为积和商相对应,乘和除相对应 师:有道理。事实却是如此。有“正”就有“反”,有“除”就有“乘”,有“商”就有“积”,这正是数学美的独特表现。商一定有正比例,积一定就有了反比例。那么反比例关系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到底有什么变与不变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数学有其独特的美,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重要方面。有“正”就有“反”,有“除”就有“乘”,有“商”就有“积”,……这类相对的、相反的思考不仅引出了后续的学习,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对称美,渗透了人们看待事物的辩证眼光,以此引出“反比例”,让学生聚焦“积不变”。】 三、在“变”与“不变”的概括中,构建概念模型 出示表格(4)(6),仔细观察这两个表格,先独立思考,其中变化的是什么,怎么变化,不变的又是什么?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先看表格(4),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 生:速度减少,时间增加。 谁能具体说说? 生:从左往右看,速度在减少,时间在增加。从右往左看,速度增加,时间减少。 师:真会观察,既进行了顺向观察,又会逆向观察,这是数学上重要的观察方法。 谁还有发现?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150×2=300,100×3=300,75×4=300,60×5=300 …… 师:有了数据的支撑,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更有说服力了。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观察的? 小结:横着观察,我们发现,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然后又竖着观察,我们发现变化中蕴含着不变,也就是速度×时间的积路程一定。(板书) 师:谁来交流一下表格(6)? 生:从左往右看,每天生产的吨数增加,需要的天数减少。从右往左看,每天生产的吨数减少,需要的天数增加。 生: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的天数=总吨数,总吨数不变 师:每天生产的吨数随着天数的变化而变化。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的天数的积不变,也就是总吨数一定。 师:比较一下,每组中两种量变与不变的情况,有什么共同点? 生: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 生: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反而减少。 生: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师:你觉得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生自由说,然后齐读定义) (指着板书)在这里,谁和谁成反比例? 生: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总吨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出示表(5),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成反比例吗? 生交流:积不一定,不成反比例。 提升:那想一想,能成反比例的两种量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生:相关联,积一定。 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长×宽=面积(一定)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 建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那可以怎样表示这种关系呢? 如果用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怎么表示? xy=k(一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表格(4)和(6)中两种量的变与不变的规律,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揭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通过表格(5)对比判断,抓住反比例的本质,最后通过学生举例,建构反比例的模型。在这个环节,围绕“变与不变”展开追问,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抽象概括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渗透函数思想。】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刚才我们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中认识了反比例,考考你。 1.每页字数和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 (2)小明上学,已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 (3)圆的直径和周长。 (4)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学到这里,你觉得两种在什么情况下成比例? 小结:首先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不相关联的量不成比例。 相关联的量之间:加——不成比例,减——不成比例,乘——成反比例,除——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反比例,知道了反比例的意义。 生:我学会了怎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

相关主题